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QE收缩或刺激新兴国家加息

2013年09月03日 09:54   来源:中国证券报   陈听雨

 

  刚刚过去的8月份,由于投资者押注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行将结束,资金大举从新兴市场撤离,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土耳其以及南非等过度依赖外部资金的新兴国家货币受到严重冲击,资产价格大幅下跌,美联储“退出”造成的新兴市场动荡目前仍未平息。据巴克莱数据,今年5月下旬美联储透露缩减购买资产意向至今,已有逾230亿美元流出新兴市场;新兴市场股价下跌造成的市值损失约1万亿美元。资金大量流出加剧了新兴国家经济增长放缓的威胁,一些新兴国家央行被迫采取加息举措遏制资金外流。美联储正式开始退出之日,或将是新兴国家普遍开启加息通道之时。

 

  在本轮市场动荡中,为阻止本国货币大幅贬值,新兴市场一些国家央行耗用了大量外汇储备。据不完全统计,今年5月末至8月初,除中国以外的新兴经济体央行外汇储备锐减810亿美元,其中印度央行6、7两个月流失外汇储备逾5%;乌克兰流失近10%;土耳其流失12.7%;印尼央行流失13.6%,但货币贬值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近期,印尼、巴西、土耳其等国央行分别上调了本国基准利率,虽然这些国家的核心通胀压力仍在可控范围,包括实施进口限制和收紧流动性的宏观审慎政策也已经实施,但外汇储备短时期内急剧下降,已威胁到央行应对突发情况的外汇储备临界值。单纯依靠投放美元干预汇市的方法,已不再被认为是可靠的稳定货币独立性的有效措施。尤其在目前经常账户赤字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被迫加息”成为部分新兴国家制止资本外流的重要选择。日前,近期持续遭遇股市和汇市下跌打击的印尼意外大幅加息就是很好的例子。

 

  就货币受到严重冲击的国家而言,货币贬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升,提高利率可被用作对抗通货膨胀的最佳手段;此外,利率的提高可使该国资产更具吸引力,达到缓解资金外流的目的。但就整个新兴市场而言,如果越来越多的国家为捍卫本币,纷纷采取提升利率阻止资金外流、甚至短期内连续加息(如巴西),势必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债务和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加大商业投资风险,对新兴国家经济前景将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反思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给新兴经济体国家决策者带来的道德风险,及时汲取教训,或许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以印度为例,近年来,美联储持续量化宽松让大量外部资金唾手可得,政府原本计划实施的结构性改革被推迟,高额贸易逆差严重依赖外资弥补,国家预算赤字大规模上升。巴克莱数据显示,过去4年间,美联储超常规货币政策使3.9万亿美元的西方资本流入新兴国家,大量资金的流入鼓励了这些国家过度消费,在本币汇率升高的同时经常账户日趋失衡,海外资金变得不可或缺。此轮资本外逃造成的市场动荡,应该带给决策者足够的触动。

 

  不可否认的是,新兴国家中也有一些经济体在健康的轨道上稳步发展,外部账户强劲、外汇储备充足,资本流入的构成正向着相对稳定的外国直接投资倾斜。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贸易及工业部数据显示,新加坡2012年经常账户盈余相当于其国内GDP的19%;此外,新加坡元属于贸易加权政策区间的货币,该区间允许其货币在中间值2%范围变动,限制了货币过度波动。尽管近期周边国家外资撤出给其带来压力,新加坡元从两周前的高位下跌逾2%,但由于该国有高额的外汇储备,经常账户平衡,整体经济运行仍保持平稳,保护了新加坡元未受市场风暴的冲击。新加坡规避金融风险的经济架构,为遭遇货币冲击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