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读书无用论”回潮是另一种“管涌”

2013年09月03日 09:43   来源:荆楚网   李忠卿

  家住成都槐树店路的玲玲,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9月2日《成都商报》)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他的那句“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提出了对学习的质疑。经过多年的历史演变,一度时期特别是文革当中这一论调喧嚣尘上,“读书越多越反动”牢牢占据着公众的主导意识。

  时间跨越到今天,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种现实国情让许多人很迷茫,有一种找不着北的感觉,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坊间尤其是农村迅猛抬头,这的确不是什么好兆头,有关方面不能做当看客,必须正视这种模糊的观点。

  玲玲的父亲将“读书无用”挂在嘴边,不赞成孩子进入大学深造,并非一时冲动,做出不理智的事来。很多大学生读了几年书之后,工作依然难找,与其耗费大量时间与金钱读书,不如早早地让孩子打工挣钱,如此扳扳指头一算,读书真的划不来,这种思想相信绝非玲玲父亲一个人。

  这其实是一种很朴素很现实的想法,是对是错似乎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照我看来,如此想法过于短视,没有知识虽然也能挣钱,但与人类进步相比,知识与财富永远是正比例关系,谁掌握的知识越多,谁就会占据上风,如果眼前与长远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好,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这个定律谁也改变不了。

  “读书无用论”的回潮,好比大堤上的“管涌”,如不采取提防与应对措施,必然会冲垮我们的社会教育体系,阻碍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对于这种思想倒退的倾向,我们既要理性看待,又不能视而不见,任其发展,眼下最要紧的是,花大力气让大学生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就业率提升了,并且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读书无用论”就会自动销声匿迹,而这才是名符其实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如何看待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2016年07月22日
  • ·读书生活引领人生航船    2016年07月13日
  • ·营造爱读书的领导环境    2016年07月05日
  • ·硕士扫地僧 读书不为功利    2016年06月30日
  • ·读书给基层工作插上翅膀    2016年06月29日
  • ·读屏时代不能丢掉读书习惯    2016年06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