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报告口若悬河下基层“无言以对”?

2013年08月06日 13:19   来源:广州日报   王攀

  近日,东部某省一名厅长深入基层调研,在与当地群众交流时,这位领导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竟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说实话,在机关待得久了,跟群众打交道确实少了。”他私下向记者坦承,有时见到群众,除了寒暄,真不知该聊些什么。(8月4日新华视点)

  主席台上作报告口若悬河,下基层跟百姓交流不过三句,一些官员这样的尴尬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他们跟基层百姓打交道太少了。

  有的人会说,领导在主席台上讲话,也是锻炼口才的极佳机会啊。理论上是,但实际上不是。因为主席台上的讲话,很多是秘书写的稿子;就是领导自己写稿,台下都是下属,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只有听的份儿,鲜有反驳的份儿,除了掌声,鲜有嘘声。都是支持和叫好的回应,领导讲话就成了独角戏,就成了一个人的表演,当然会口若悬河,貌似口才极好。殊不知,一旦有个反对的声音,或者不同的观点,口若悬河立马就变成了哑口无言。

  显然,要改变主席台上口若悬河,下了基层聊不过三句的尴尬,一方面需要官员经常性下基层,了解百姓生活,适应百姓语言,只有了解了,适应了,跟百姓交流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百姓的心声才不会出现“鸡同鸭讲”。

  另一方面,从技术角度考虑,不管写一篇文章,还是做一个报告,假如没有读者意识、听众意识,要想让交流真正的生动活泼起来,也是非常难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写作或演讲伊始构建作者和读者、讲者和听者关系。哪怕不能直接获得对方反应,也要在准备的时候预设受众反应,并承认和回应这些反应,这样才会避免独角戏尴尬。别提领导作报告口若悬河,那是下面的听众因为利害关系没法选择,没法用脚投票。

  多一点群众思维,多一点群众语言,官民才能交流,才能交心。当下全国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我看来,官员们不妨学学如何跟民众打交道,哪怕是技巧的东西,也是非常必要。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