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黑暗童话”毁了孩子们的童年

2013年08月05日 07:23   来源:红网   屿川

  近期,《一只丑小鸭的悲剧》等“黑暗童话”被编入《中国经典童话》引发内地儿童教育观思考,多数人认为以悲剧收场的童话故事会摧毁孩子的童真,也有部分人拒绝“童话乌托邦”,认为“黑暗童话”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8月4日中新网)

  今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逝世纪念日。这则“黑暗故事”放在今天来看无疑具有浓烈的讽刺气息。安徒生笔下那只努力、不放弃希望最后蜕变白天额的小鸭子的励志故事变成了一个坚信自己是一只天鹅,不听妈妈的劝告离家出走,最终变成了餐桌上的“烤鸭”的悲剧。故事曝光后,被部分读者称之为“黑暗童话”。在百度百科中,黑暗童话的词语解释为:“为童话的另一面,它相比于传统的儿童童话要更加的现实。黑暗童话在某些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恐怖,但正是这样,才能更深刻地反映出童话所要表达的含义。如此“重口味”的改编还有很多。在黑暗版的“睡美人”中,公主并不是被王子叫醒,而是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女巫,此外黑暗版的“灰姑娘”中,灰姑娘遭遇火刑成为了王子的陪葬者。

  众所周知,童话以浪漫的形象、丰富的幻想构造奇幻的王国,通过奇异的情节、生动的语言、拟人化的手法来展现生活和社会中的美,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成长阶段,儿童与社会的互动更多是是通过“观察”来完成的。阅读童话是儿童与社会沟通互动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童话,孩子明白真善美,明白助人为乐,明白尊老爱幼,他愿意相信并接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小鸭疯一样地挣扎,还狂喊着自己是天鹅。妇人什么也听不懂,只是用力按住它,终于把它宰了。”如此重口味的童话,不仅有大量儿童表示残忍无法接受,很多成年人也表示这个改编的故事“毁”童年。启蒙阶段的儿童处在“接受”阶段,你给他看到的是什么,他眼中的世界就是什么。都说孩子的眼神是最纯洁的。如果一个孩子眼神不再纯洁,心里充满了竞争;当童话带给他们的不再是温暖、纯粹、善良,而是防备、怀疑;当一个孩子不再相信美好、善良,这对于一个儿童的成长,无疑是摧毁性的伤害。

  然而,也有学者表示:“黑暗童话”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在多元化社会中,我们没有办法给孩子创造一个完全纯粹的空间,一味构造‘完美世界’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另类伤害。”而笔者认为,这位学者不过是站在父权制高点和“他者”的角度,即所谓的“为你好”教育。试想一下,不少成年人尚且吐槽那些“毁掉童年“的黑暗童话。那么,对于儿童,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在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的情况下抛去真善美的一面,而选择展示给他们看假丑恶呢?假如世界有美好和黑暗的双面,对于那些童心未泯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看看这个世界的美好呢?儿童的精神世界是纯洁的,过早地给他们注入成人世界的一些法则,提前让他们接受社会残酷和黑暗,这和揠苗助长有何区别?这真的能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吗?童话的接收对象是儿童,这样的黑暗童话,无疑是将世界的丑恶面和黑暗面血淋淋地展现在孩子面前,残忍地告诉她们:“别傻了!世界上没有童话。”如此近乎暴力的剥夺对美好的向往的残忍才是真正的伤害吧。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我们将记忆中美好的经典撕碎,自以为是地剥夺了孩子们接受美好、希望、光明的权利,扼杀他们探索、努力、奋斗的梦想,摧残了他们想象世界的美好的方式,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悲剧。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