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实现增长潜力

2013年08月05日 10:09   来源:人民日报   洪平凡

  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放缓至7.5%,国际上又有人宣扬“中国衰退论”。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既有外部影响也有内在因素,既有周期性波动亦有结构性原因。只要体制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稳步推进,协调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政策,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经济可以避免硬着陆。

  主要发达国家需求疲软是新兴市场国家增长下滑的重要原因。世贸组织新近发布的《2013年世界贸易报告》显示,世界贸易在最近两年的增长率,还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一半。其中,主要发达国家的进口仍然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2013年上半年同比仍呈下降趋势。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受到巨大影响。国内不少行业为出口而设置的产能,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总量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由国内消费需求所吸收。受外需下降的影响,估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可能比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增长趋势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

  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可是,发展也面临新的问题,例如,收入差距扩大、资源成本迅速增加、人口红利开始逆转等,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过去那种不计环境、资源代价的粗放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此外,中国经济还面临其他下行风险。例如,影子银行规模膨胀,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明显高于收入所能支撑的水平,一些地方政府债务缺乏透明性和有效管理。

  横向比较,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程度,远没有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严重。相比这些国家,中国储蓄率高,外汇储备充分,财政赤字低,对外收支略有盈余,资本项目对外开放程度有限,汇率没有完全浮动。

  从经济发展规律看,一个国家的增长潜力取决于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增长。一些处于世界先进技术前沿的发达国家,其增长潜力只有1%—2%,因为其增长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潜力较高,因为可以依靠模仿和掌握现有技术。当然,能否实现增长潜力还取决于国家的经济体制、政策、投资、教育等多种因素。从经济发展规律和亚洲一些经济体成功的经验来看,中国在今后10年内仍有7%左右的增长潜力。

  要释放增长潜力,必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创新的成分,调整经济结构。经济改革注重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资本和劳动力资源,减少垄断,促进公平竞争。社会改革应更加注重机会平等,缩小收入差距。还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

  在推进改革的同时,应依靠财政和货币政策来避免宏观经济的大幅波动,依靠监管措施防范金融风险。

  (作者为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本报驻联合国记者吴云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