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手机流量计费不能“雾里看花”

2013年08月02日 09:53   来源:人民日报   北 岸

  ■很多手机用户都曾遇到上网流量异常、话费飙升等情况。运营商常以软件自动更新、上网密码被盗用等理由加以解释。用户想要真正弄清自己的流量究竟用在了哪里,实在很困难

  前不久,笔者给母亲换了一部智能手机,教她学会了使用微信。看着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语音输入手机,母亲很高兴。可没几天,母亲就发现手机打不了电话了。一查话费才知道,刚刚存入的50元钱已经用完,欠费停机了。

  母亲很奇怪,几天来电话没打几个,微信不熟练,也没发几条,怎么就欠费停机了呢?运营商解释说:很可能是手机内部预装了应用软件,开通数据功能后,软件自动更新,花了不少流量。母亲说,敢情这手机还会自己花钱?以后咱还是别用智能手机了吧。

  生活中,很多智能手机用户都曾遇到过上网流量异常、话费飙升等类似情况。针对消费者的质疑,运营商通常以软件自动更新、上网密码被盗用等理由加以搪塞。普通用户想要真正弄清自己的流量究竟用在了哪里,实在很困难。

  这其中难度之一,是运营商流量计费方式复杂多样,消费者根本无法做到心中有数。打开中国移动的网页,商旅套餐、上网套餐、数据流量套餐、WLAN包时长套餐……这些套餐有的计量,有的计时,其复杂程度常令普通用户无所适从。如果定制数据流量套餐,一旦超出套餐额度,收费标准一般是1元/1M。如果没有定制套餐,手机上网会按标准资费0.01元/KB收取,下载一张4M的照片,竟要花费40元。其收费之高,超出多数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难度之二,是智能手机五花八门,一不小心就可能触动上网程序,糊里糊涂花了冤枉钱。定制机、双模机、3G机……单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就有苹果、安卓、塞班等不同类型。有的运营商在定制机里预装的软件会自动更新。这些本来打着方便用户名义安装的应用,最终成了让消费者花钱的“吸费”陷阱。

  以前,手机用户打多长时间电话、发几条短信,每月的花费大致有数。现在,手机技术发展了,手机费用却越来越让人心中没底。当进入“看不见、摸不着”的流量计费时代之后,如何让消费者对手机流量不再“雾里看花”,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降低网费势在必然。五六年以前,手机上网还不普及,运营商曾推出20元封顶、不限流量的上网套餐。现在,手机功能越来越强,上网费用却不降反升。曾有调查显示,中国内地用户月均上网费用是美国4倍、韩国20多倍、我国香港地区的上百倍,而网速却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过高的上网费,有哪些是成本使然?又有哪些作为暴利装进了运营商的腰包?

  规范计价责无旁贷。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流量计费涉及每个用户。作为消费者,不仅有权从运营商那里了解自己累计用了多少流量,也有权了解自己流量花费的详细清单。这不仅有助于减少消费纠纷,也是推动运营商改进管理的内在要求。

  低网速、高网费,影响的不只是网民心情,还有社会发展的步伐。腾讯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曾说过,因资费压力,很多网民对手机上网是月头像开闸,月尾省着用。这真实反映了普通百姓使用智能手机的心态。降低网费、清理乱象,不能全靠电信运营商的自觉,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希望尽快完善相关机制,推动手机流量计费更透明、更规范。如此,消费者才能明明白白消费、心甘情愿掏钱。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