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最后一课谈良知:仅警告可蔽之?

2013年07月19日 13:22   来源:光明网   醉江南

  7月16日,清华大学4000多名研究生在校体育馆举行毕业典礼。这“最后的一课”里没有煽情、没有调侃,只有温情的叮嘱。校长陈吉宁的叮嘱聚焦于两个字良知,他嘱咐学生要坚守良知,拒绝做“高知坏人”。(《现代快报》7月18日)

  面对清华大学4000多名研究生,陈吉宁叮嘱:“很多问题一再触碰社会良知的底线,不断拷问着人们的心灵。坚守良知,将是你们走上社会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也是终身的考验。”与其说,这是清华校长对学子的寄语,莫如说是其对这些未来的佼佼者的忠告甚至是警示,但如何坚守良知?如何不做“高知坏人”?不是陈吉宁校长一言就能蔽之的,虽有寄托,但也道出了陈吉宁的焦虑。

  清华大学最后一课为什么要重提良知?估计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良知,就是天赋的道德观念。“良知”最早由孟子提出来,而且只有一句话:“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明代王阳明曾说“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他认为那个时代所缺乏的就是良知。陈吉宁校长是否也有王阳明一样的心情,如今社会是否真的缺少一种良知和道德?笔者不知。今天的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我想把它们归结为两点,就是我们今天已经失去了两种最重要的感觉:羞耻感和敬畏感。

  由陈吉宁校长“坚守良知,拒绝做高知坏人”,联想到清华硕士毕业生肖明辉,曾是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局副局长,从科员到“副局长”升迁时间不到两年,头顶多个“杰出青年”的耀眼“光环”,可惜肖明辉没有坚守良知,年仅32岁的他,在5亿元的工程招标中大权独揽,收受1611万元的“好处费”,2012年11月被海南省二中院依法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金钱和职位面前,清华硕士毕业生肖明辉无疑是“不坚守良知,做高知坏人”的典型。陈吉宁校长的“良知课”,应是一种提醒、一份寄语,也是一个忠告和警示。

  不可否认,清华最后一课重讲“良知”,道出了社会的焦虑:反人才和良知也有可能抵挡不住社会欲望的诱惑。但最后一课的最终愿望是美好的“做社会良知的坚守者,做善良、正直、诚信、守信的”,“重回母校时,带回来的不只是出色的业绩,更有坚守良知的故事”……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