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勿让“儿童专用”蒙了消费者的眼

2013年07月03日 07:20   来源:红网   赖建瑛

  现在市面上,商品一加上“儿童专用”几个字,就把年轻妈妈们的心都抓住了。“给孩子吃的,总归放心一点”,这种心理促使她们跟风而上。这类“儿童食品”的价格比一般食品甚至贵十几倍,仍然受到不少“80后”父母的追捧。(7月2日《青年时报》)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萦绕消费者心间,给消费者带去不少阴影,尤其是儿童食品。爱孩子,就给孩子健康的保障,儿童食品安全越来越被消费者关注,帮助孩子把好饮食卫生第一步的想法也被广大父母认可和提倡,但是在行动上,许多父母并不了解。一些商家正是把握了许多父母这样的想法,便在儿童食品包装上印有“儿童专用”字样,引得不知情的父母们下血本购买。

  儿童的身体防疫能力较成人而言,相对较弱,因此儿童食品安全更让人忧心。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张玲萍处长虽表示我国儿童食品标准和国际体系基本一致,但是就我国儿童食品所出的各种问题,让人很难相信这句话的真实度。为了呵护儿童的健康成长,我国很有必要重新制定更苛刻更全面的儿童食品安全标准,尤其是儿童经常食用的食品。

  就我国目前的儿童食品标准而言,虽有横纵向之分,但是标准严重不足,比如我国针对婴幼儿食品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仅有5个,而且标准只适用3周岁以下的孩子,而3岁以上的低龄儿童,我国还未设有专门的安全标准,更没有明确儿童食品的概念。

  生活中没有零风险的事件,食品领域亦是如此,但这绝不应该成为儿童食品问题推卸的借口。政府应该加快立法,并设置严格的安全标准,避免商家浑水摸鱼。商家以营利为目的,讲究低成本高回收,无可厚非。这些儿童食品暂不论标准究竟如何,但商家以高出普通食品十几倍的价格售卖,至少也应尽量保证其安全。儿童食品若是出现差错,商家有诱导性错误,但更主要的责任仍在于政府未将儿童食品与普通食品的标准严格区分开,给商家可趁之机。其次,孩子的父母应该多了解食品安全,不应本着“贵就是好”的原则为孩子购买食品,这是一种无知的爱,也给商家创造了盈利机会。

  儿童食品安全并无特定标准,广大父母在为孩子购买食品的时候,应多注意产品介绍,不要将目光停留在“儿童专用”上。即使真有“儿童专用”食品,也免不了添加剂的使用。儿童食品应以清淡,低盐低糖为主,尽量购买天然食品。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别把“儿童食品”当成营销噱头    2015年11月04日
  • ·儿童食品标准亟待明确    2015年11月03日
  • ·儿童食品不能没有安全标准    2015年05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