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之殇 医学要专业化也要社会化

2013年06月25日 07:54   来源:长江日报   付小为

  日前,南都视觉周刊《疫苗之殇》的报道受到各界广泛关注。该报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近50个疫苗不良反应受害者家庭,虽然造成他们人生不幸的疫苗种类不同,但相同的是,这些家庭的命运均因一剂疫苗跌入谷底。

  按照中国疾控中心所公布的百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二的疫苗不良反应概率来看,因注射疫苗引起的终身残疾甚至死亡的情况异常极端。又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疫苗,这一不良反应概率很容易被划入忽略不计的范畴。然而,以中国每年接种的疫苗达十亿剂次计算,每年至少新增1000个“疫苗后遗症”患儿的事实显然不能轻松带过。至于那些要为注射疫苗承担不幸后果的家庭,他们所经历痛苦、付出的代价,则是百分之百的。

  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可能很难切身体会“疫苗之殇”,其统计学上的小概率,拉开了大多数人和它的距离。不过,近年来,接连曝光的疫苗事件里,疫苗安全作为一个公共问题被提了出来。如果说诸如山西高温疫苗事件等个案,姑且可以归于个别地区少数情形处理,那么,此次对数十个不幸家庭的跟踪记录,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累积叠加的沉重,以及某些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造成疫苗后遗症的原因无外乎两种,一是落入小概率范畴的、对疫苗的不适应,二是疫苗自身品质不佳。前一种情况尚可称作“绝对安全”的例外,后一种情况则多是人为所致。实际上,翻看公众熟知的几个典型案例,问题涉及从生产到流通冷链保存等多个方面,一些不幸的发生,未必是纯粹的“科学偶然”。而这些事件最后得到了怎样的处理,为什么同类事件依然不能避免?这些问题都是对国内疫苗安全监管的警示。

  退一步说,即使问题出在个人体质与疫苗的不相适应上,疫苗后遗症也绝不能视为少数人遭遇的“小问题”。仅仅以医学局限、科学极限不可逾越为由,刻意将某些人真实承受的不安全淡化,完全没有显现出对攸关生命问题的慎重责任。

  作为对人类最具主宰性的专业领域,医学领域向来保持着不同寻常的崇高性和专业性。遇到身体方面的问题,仅凭一般常识外部窥探远远不够,人们不得不求助于医生这类专业人士。医学问题进入社会层面,无非转化为给不给治病、有没有钱治病等无涉专业的问题。具体到用什么药物治病,这些药物可不可靠等问题,非专业人士几乎没有判断能力。这一方面在于医学领域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则是该领域的封闭性,很大程度上“不允许”外部介入。

  我们看到,疫苗后遗症所呈现的一些问题,既有生产流通监管、招投标腐败问题,又有卫生鉴定自断自裁、行业垄断严重、疫苗研发急功近利等问题,到了责任承担上,立法不足又把本该进入无过错责任体系的问题,全部丢给无助的家庭。而这些,放在“医学之不可能”的大概念下,笼统化作专业领域不可触碰的一部分,无形中戴上了“合理”的帽子。如果不将它们与专业本身剥离开来,厘清医学“社会化”的边界,那些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很容易被不经意放过。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