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2013年05月31日 07:0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本报评论员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局平稳,但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地方债务、影子银行、产能过剩、房价高企等隐忧开始逐步显现。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面对风险,我们既要从容应对,有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的定力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未雨绸缪、加强研判,统筹考虑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

  从经济增长来看,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幅同比回落5.8个百分点,铁路货运量等指标也不乐观。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回稳的基础还不巩固,经济增长动力还需增强。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外部需求大幅减弱的因素,也有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既有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阵痛期的因素,也有经济发展阶段性现象即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因素,还有政府为了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有意调控的因素。所以说,总体来看,稳增长任务很重,但并不意味着速度越快越好,要尊重经济规律。

  从稳定物价来看,4月CPI同比上涨2.4%,物价形势基本稳定,但通胀压力不可小觑。一方面,服务业、农产品价格有趋势性上涨压力,资源性产品和一些管制型价格也在逐步理顺,都增加了物价上行的潜在压力。前期房价出现一轮上涨,也可能传导并加大其他关联领域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主要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加码,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宽松货币政策,部分国家央行继续降息,全球资本流动仍将呈现规模巨大、方向多变的特征,也增加了通胀压力。控通胀绝不能掉以轻心。

  从防范金融风险来看,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量控制面临很大压力,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的趋势也值得重视。3月末的M2增速达到15.7%,明显高于13%的预期目标和去年同期增幅。货币超常规增发而经济增速趋缓,数据反映出在现有增长模式和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仅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会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应提高。如果货币供应量继续照这样的速度膨胀下去,与国际上流动性大量过剩相互叠加,不仅达不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反而会增大国内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化的压力。

  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是目标更是任务。当前要防止出现三种倾向,一是过于强调稳增长,或过于强调控通胀,而忽视了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平衡。

  在经济潜在增速阶段性趋降的大背景下,物价的需求弹性上升,总需求回升及宏观刺激政策更容易导致物价上涨。稳增长与控通胀需统筹考虑。二是过于强调稳增长,而忽视了防风险。一些新换届的地方政府由于担心增长速度放缓,而把稳增长作为投资的挡箭牌,对风险的危害估计不足,很容易再走依赖投资拉动的老路,进而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三是过于强调防风险,而牺牲了必要的发展速度。今年以来,关于严控地方融资平台的监管政策陆续出台,央行也下文要求各分支机构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规范工作。目前我国地方债务占GDP的比重约为30%,远低于国际警戒线,大可不必“谈债色变”。如果过分担心风险,容易裹足不前,失去发展机遇。

  统筹考虑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要求我们增强政策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和水平。(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