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儿童节的价值内涵 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

2013年05月31日 07:16   来源:文汇报   杨雄

  什么对中国儿童是最宝贵的?我认为,莫过于让每一个少年儿童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拥有创造与梦想;莫过于使少年儿童树立起缔造未来的理想、信念和勇气,教给他们生活本领与实际才能

  坚守儿童节的价值内涵

  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又要来临了。今年又恰逢宋庆龄亲手创办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迎来了60华诞,这就使今年的儿童节具有了特殊意义。“儿童工作就是缔造未来的工作,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这是宋庆龄儿童教育思想的内核。缔造未来,不仅要明确什么是“最宝贵的东西”,还要明白如何“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国际儿童节最初是为了改善儿童生活、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而设立。显然,儿童节并不是普通节日,而是一种标刻着人性与文明高度的价值尺度与精神内涵。历史表明,儿童节的设立代表着人类走出苦难的世界亮光。在此意义上,只有不忘重申并坚守儿童节的价值内涵,才是对孩子最有意义与最有力的祝福。

  循着宋庆龄的远见卓识,60年来中福会少年宫始终心系宋先生的嘱托:“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根据社会发展与儿童成长需求,坚持“实验性、示范性”,面向广大少年儿童,在上海乃至全国首创众多影响深远的校外活动、课程,以及少儿艺术作品,不仅给予少年儿童知识、技能,更注重他们人格品质的塑造。从中福会少年宫内不仅走出了一批批耀眼的艺术明星、科技才俊,也培养了更多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各类专业人士。60年来,中福会少年宫以“缔造未来”为使命感,在坚持开展心灵教育、社会教育和生活教育过程中,传承并发展了宋庆龄的儿童教育思想。

  “童年是旅程,不是赛跑”

  ——实施心灵教育,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对未来一代来说,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善良的心灵、健全的人格。时下不少家长却十分看重孩子早期教育,注重智力开发,而不大重视儿童情感等内心体验的养成。其实“童年是旅程,不是赛跑”,儿童教育需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为他们成长营造一个适合其年龄和个性特点的教育环境。给孩子奠定竞争优势,并不在于在起跑线上比别人早学、多学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孩子起跑后的良好行为习惯、健康心理和持续的学习能力。正如宋庆龄生前倡导的,应培养我们的儿童具备人类最优秀的道德品质:爱、劳动、勇敢、诚实、朴素、节俭。

  ——开展社会教育,让孩子在实践体验中学做“小公民”。宋庆龄曾叮嘱教育者:“孩子只有在自己的集体中,才能更好地成长。”她鼓励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幸福童年绝不仅仅是意味着他们受到细心的照顾,我们的儿童最大幸福还在于他们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和信任,他们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为国家做些有益的事。”按照宋庆龄培养“小主人”创设理念,中福会少年宫逐步发展起了一系列由“小伙伴”命名的学生团体:小伙伴艺术团、小伙伴礼仪团、小伙伴记者团、小伙伴科普团……在少年宫让学员做“小主人”,依托社团开展集体教育和自我教育,完成了教育对象从“资优生”到“全体学生”、从“兴趣培养”到“人格塑造”的功能转变,让孩子们努力进取、获得帮助他人的愉悦,并从中感受社会责任。

  什么对中国儿童是最宝贵的

  ——坚持生活教育,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把童年还给孩子”,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这呼声却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有人认为这是升学压力使然,其实并不尽然。在日本、韩国,孩子们的升学压力也不小,可他们却未像中国孩子这般陷入“童年恐慌”。原因有两点。其一,学校教育有更强的自主性,教师没有太多非教学压力,让学生免受各种形式的“精神压力”之累;其二,实施家庭教育指导,尤其是学校和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的生活教育、体验教育,不让其迷失方向。反观我们的孩子,童年是被大大“压缩”了,他们身上承载了来自家庭的太多期望,这些期望变成了无形压力,一点一点地剥夺了原本属于孩子们的快乐,给本该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带来了阴霾,而没有快乐的童年是没有色彩的。如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成年人身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毛病,甚至是严重的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我们往往会指责这个人,或者是追究社会政策方面的问题,却很少有人能够看到不少心理变态者的问题其实来源于灰暗或不快乐的童年生活。为了帮助儿童从小树立自主、自信、自立意识,针对时下大多孩子单一的学校、家庭生活模式,中福会少年宫突破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校外教育机构延伸到社会,让每一个孩子在兴趣活动、社会服务中体验到童年的快乐。

  宋庆龄生前始终如一地把满腔的热爱与期待的目光,倾注在千百万少年儿童身上,关心着他们的苦难与欢乐、学习与思想、生活与健康,关心他们的今天与明天。她的最大一个愿望,就是要“缔造未来”,“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今天,什么对中国儿童是最宝贵的?我认为,莫过于让每一个少年儿童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拥有创造与梦想;莫过于使少年儿童树立起缔造未来的理想、信念和勇气,教给他们生活本领与实际才能。一个国家有无未来,取决于少年儿童是否具有远大志向、公民精神与创造能力;取决于这些代表着未来的新一代在进入社会的时候不至于因准备不足而手足无措。惟其如此,才能使我们未来一代有准备地进入社会,才能用青春梦托举并实现“中国梦”。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