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高三学生高炜晟,雇凶杀害了法院院长父亲和给自己当陪读的姐姐。此事一经披露,引发漯河热议。据一位教师透露,当地高考生压力普遍都大,为此教育部门还相继组织高三生祭拜“文曲星”许慎。(5月14日《中国新闻网》)
高炜晟因父亲和姐姐“管教较严”,又临近高考,压力太大,就雇凶杀姐弑父。以为杀了姐,弑了父,就能得到渴望的自由,这何其懵懂、幼稚!照理来说,一个高三学生,看问题应该较为全面、理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知法懂法,但为何心智如此异常?行为如此冲动、血腥?
当今社会的普遍认同心理是,学习努力,考试分数高,孩子才“聪明”,家长才“荣光”;考上一流高中,名牌大学,孩子才有“出息”,家长才有“能耐”。于是乎,“唯分数论”甚嚣尘上,孩子为分“消得人憔悴”,家长为分“夜思不能寐”,学校也为分挖空心思、乐此不疲。
在“唯分数论”的驱使下,家庭开始施与孩子全心的“爱”。趣味故事不讲了,情感交流不必了,家务劳动不让干了,与外界交往不让去了。孩子回家,家长在旁,注视着,监视着,一刻也不放松;孩子在校,家长背包带伞跟进,煮饭洗刷,全心陪读,不得半点马虎。孩子在这无处不在的“监视”下苦苦“上进”,心里难免压抑,心理难免扭曲,这是否是家庭教育的“蛮横”使然?
在“唯分数论”的驱使下,学校亦开始施与学生更多的“爱”。爱学生,以提高分数为手段,于是乎,“智育”变味成“应试教育”,“德育”被淡化了;“智商”用分数来衡量,“情商”被忽略了。“应试教育”抓得热火朝天,心理健康教育被“虚化”成形式。课堂授业、考试训练紧抓不懈,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放松不管。学生在这应试高压下苦苦拼杀,心里难免苦痛,心理难免畸形,这是否是学校教育的“苍白”惹祸?
“杀姐弑父”这一血腥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使类似事件不再重演,家庭、学校、社会要淡化“功利”心理,少些“急功近利”,多些循循善诱;家校要切实联动,多沟通、探讨,群策群力;摒弃“唯分数论”思想,据孩子个性心理特征,多样化教育形式,实施针对性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克服偏激思维,强化“条条道路通罗马”意识。
古有“因材”而“施教”之训,今有“尊重个体差异”之说,只有充分了解受教对象的特征,施与不同形式的教育引导,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