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法官父女被杀”剑指施爱的蛮横和苍白

2013年05月15日 15:13   来源:荆楚网   蒋延彬

  河南省漯河市高三学生高炜晟,雇凶杀害了法院院长父亲和给自己当陪读的姐姐。此事一经披露,引发漯河热议。据一位教师透露,当地高考生压力普遍都大,为此教育部门还相继组织高三生祭拜“文曲星”许慎。(5月14日《中国新闻网》)

  高炜晟因父亲和姐姐“管教较严”,又临近高考,压力太大,就雇凶杀姐弑父。以为杀了姐,弑了父,就能得到渴望的自由,这何其懵懂、幼稚!照理来说,一个高三学生,看问题应该较为全面、理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知法懂法,但为何心智如此异常?行为如此冲动、血腥?

  当今社会的普遍认同心理是,学习努力,考试分数高,孩子才“聪明”,家长才“荣光”;考上一流高中,名牌大学,孩子才有“出息”,家长才有“能耐”。于是乎,“唯分数论”甚嚣尘上,孩子为分“消得人憔悴”,家长为分“夜思不能寐”,学校也为分挖空心思、乐此不疲。

  在“唯分数论”的驱使下,家庭开始施与孩子全心的“爱”。趣味故事不讲了,情感交流不必了,家务劳动不让干了,与外界交往不让去了。孩子回家,家长在旁,注视着,监视着,一刻也不放松;孩子在校,家长背包带伞跟进,煮饭洗刷,全心陪读,不得半点马虎。孩子在这无处不在的“监视”下苦苦“上进”,心里难免压抑,心理难免扭曲,这是否是家庭教育的“蛮横”使然?

  在“唯分数论”的驱使下,学校亦开始施与学生更多的“爱”。爱学生,以提高分数为手段,于是乎,“智育”变味成“应试教育”,“德育”被淡化了;“智商”用分数来衡量,“情商”被忽略了。“应试教育”抓得热火朝天,心理健康教育被“虚化”成形式。课堂授业、考试训练紧抓不懈,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放松不管。学生在这应试高压下苦苦拼杀,心里难免苦痛,心理难免畸形,这是否是学校教育的“苍白”惹祸?

  “杀姐弑父”这一血腥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使类似事件不再重演,家庭、学校、社会要淡化“功利”心理,少些“急功近利”,多些循循善诱;家校要切实联动,多沟通、探讨,群策群力;摒弃“唯分数论”思想,据孩子个性心理特征,多样化教育形式,实施针对性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克服偏激思维,强化“条条道路通罗马”意识。

  古有“因材”而“施教”之训,今有“尊重个体差异”之说,只有充分了解受教对象的特征,施与不同形式的教育引导,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