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来人口数量远超本地人的市郊,“黑网吧”一直屡禁不止。尽管沪上各区县的文化执法大队,每年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整治“黑网吧”,但总是屡治不果,“黑网吧”象割韭菜,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来,尤其是在外来人口密集的市郊农村、工业园区,这种亚城市低俗文化场所,值得重视和引导梳理,从根源上破除申城容易产生各种问题的文化“毒瘤”。
如何疏堵结合整治,先要分析“黑网吧”滋生的原因。在电脑刚普及阶段,各种网吧应运而生,既满足市民上网需要,又赢得相应的产业效应,由于网吧的盈利迅即,无证无照的“黑网吧”一度在城市当中相当普遍,由于强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加大东方信息苑延伸到社区,“黑网吧”在城区逐渐没有了踪影,但在市郊结合部,尤其在外来人口集聚的地方,收费低廉、几乎通宵开放的网吧,成为他们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几元钱一小时,通宵或包时段更加优惠,那些外来务工人员在网吧里,既可消磨业余时光,又能满足精神娱乐需要,因此尽管“黑网吧”不符法规,没有安全保证及相应的管理措施,仍然成为外来务工人员趋之若鹜的文化消费场所。
外来人员导入使沪郊网吧生意红火,“黑网吧”之所以不断“回潮”,一是违法成本低,开一家“黑网吧”不讲规模,弄几台电脑连接服务器,只要区区一、二万元,即便查扣损失也不大;二是执法取证难,“黑网吧”大都设在隐蔽的农村或居民区,执法限于人力物力,应对措施有限,即便联合执法,一年最多搞一、二次。殊不知那些建造民居里的“黑网吧”,没有消防安全设施,条件简陋、缺乏监管,充满了危险和不安定因素,是滋生郊区不安全因素,传播淫秽低俗的一个极大隐患。
“黑网吧”存在的另外一个原因,如今在市郊的青浦、奉贤、松江、宝山、嘉定、闵行等区县,外来人口大大超过本地人口,最近发表的《上海80后外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问题研究》报告指出,上海80后外来人员接近全部外来劳动年龄人口的一半,已明显超过了户籍青年。网络越来越多的成为外来务工年轻人的业余生活方式,他们不具备在家上网的条件,经济状况不宽裕,只能频频光顾“黑网吧”,而由此滋生的各类社会治安问题,多产生在这些“黑网吧”里。
“黑网吧”的屡禁不止,警示上海基层文化场所建设,要向郊区倾斜,要立足“新都市人”文化方式的疏导和转变,攻薄弱点,寻找破解方式。上月公布的《2012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披露,虽然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总量排名全国第一,但在公共文化机构的总量和人均方面,则排在26和27位,表明上海在公共文化场所建设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郊区“黑网吧”的屡禁不止,就充分证明这一点,钻了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不足的空子和便宜。
“黑网吧”的整治,要把重点放在更加方便普及,最大程度满足基层农村,特别是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地区的文化设施建造需求上,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比如现今已在全市20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营的东方信息苑,可以延伸服务,到郊区的每一个村,抑或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工业园区或区域,建立分支机构,全覆盖提供农村最基层的网络信息服务,开展多样式网上文娱活动;也可倡导有品牌的网吧,通过政府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在郊区开延伸店、到乡镇农村开“下伸点”,把网吧运营的重心,通过科学梳理和调整格局,下移到郊区甚至村一级场所,这样才能“以正压邪”制止和杜绝“黑网吧”产生。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