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山上一只“机器狗”火遍全网。它身驮重物在陡峭山路上“健步如飞”,从山脚到山顶仅用了2小时。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在社交平台上发文为泰山“机器狗”点赞:“机器狗在雄伟的泰山上充当搬运工,科技造福人类。”
有人说科技的意义在此刻具象化了。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泰山“机器狗”只是信息技术与科技创新大发展下的“一个切面”,从实践来看,随着诸如云计算、大数据、5G等技术日益推广,新业态、新事物、新领域层出不穷。
“机器狗”以及一系列具有超强“工作能力”的具象智能单体的出现,在引人赞叹的同时也引发了思考,面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应该如何应对?事实上,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改变与跃升,最终会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历史与现实早已反复证明了这一点,技术的进步会让一些工作岗位被替代,但必然伴随着新的就业机会产生。黑灯工厂里,不再需要流水线上的工人,却产生了机器人维修、调试、软件管理等新岗位需求。
不可否认,曾几何时,挑山工是泰山上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但事实上,由于挑山工作过于辛苦,近些年也面临年龄越来越大、从业人员越来越少的窘境。有数据显示,至2018年已剩不足10人,“下一步物资谁来运”已成为这一岗位的新问题。无人出租车、自动售货机、自动送货车等机器人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率先在中国落地,解构和重建了一些目前现存的工作岗位。在此过程中,曾经“难于上青天”的工作,开始变得简单;那些技术含量不高、重复性强的工作,也逐渐走向衰亡。大量劳动力被解放出来,投身到更具有创新价值的工作岗位上,这何尝不是一次针对生产力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