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是举办马拉松的黄金季节。据不完全统计,仅10月20日当天,在天津、大连、长沙等地,全国就有至少20场马拉松赛事举行。而即便马拉松赛事扎堆,仍有不少跑者抱怨“一签难求”。中国马拉松赛事的旺盛需求和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事实上,“马拉松热”成为一种现象,已经有几年时间。根据《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2016年至2019年是中国马拉松赛事井喷时期,仅2019年全国举行的路跑赛事就多达1828场。疫情之后,马拉松赛事迅速升温,在2023年回升到699场,几乎每一天就有两场马拉松。
马拉松赛事热辣滚烫,首先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据体育界专家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时,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路跑体育消费周期,这在欧美被称为“马拉松赛事现象”。而中国早在2011年,人均GDP就超越了5000美元。随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健身需求逐步升级,路跑需求也越来越大,赛事供给自然不断增多。
同时,马拉松赛事风起云涌,也是各方助推的结果,背后各有各的经济账。
一方面,各地对举办马拉松赛事表现出高度热情和积极性。要知道,举办一场大型马拉松赛事需要强大的动员能力、专业的组织能力、多部门协调配合能力、全面细致的保障能力,是对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集中检阅。很多城市乐此不疲办赛,最直接的原因是看重赛事带来的可观“流量”,包括参赛者和游客构成的人流、各转播机构和社交平台的数据流、拉动文旅产业发展的资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