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秸秆禁烧令政府“堵”不如“疏”

2013年05月07日 11:11   来源:荆楚网   余正燃

  连日来,眉山市东坡区永寿镇烟雾弥漫。据四川在线记者报道,该镇连续几天每天傍晚至少有30处焚烧秸秆,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就在几天前,4月26日,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五市签订了秸秆综合利用区域合作和禁烧联防联控工作协定。眉山“冒烟”,无疑对联防联控工作提出挑战。一纸协定,能否扑灭这把“火”?(四川日报网)

  政府出台秸秆禁烧令的目的,不外乎群众因焚烧秸秆造成空气受到污染,特别是天干物燥的情况下,更易于引发燃烧等情况。就笔者理解,出台禁烧令是“堵”,但使用“堵”的方法却没有“疏”适用。

  要制止群众焚烧秸秆,首先得知道群众这样做的理由。原因不外乎两个:其一,传统的刀耕火种仍然在农村有一定的市场。秸秆焚烧后,可以给土壤带来一定的养料,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其二,因省柴节煤技术的推广,在农村普遍使用新能源的情况下,秸秆作为燃料稍显多余,焚烧秸秆更省心省事。

  缘于此,政府单纯实施秸杆禁烧令去“堵”而不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去“疏”,其效果自然不大。那么,既然“堵”不如“疏”,我们该如何疏导?

  首先,加强对秸秆的正确利用的宣传,力求家喻户晓。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将秸秆翻压还田或覆盖还田,一般都能增产10%以上,其效果远远比焚烧更好。焚烧与直接还田相比较,在辨别好坏的同时,群众肯定更倾向于后者。

  其次,加强对秸秆的综合利用,让群众看到效益。秸秆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也是一种粗饲料,甚至可以秸秆为原材料制作环保阻燃植纤(木)板。政府不妨以此出发,引进企业对秸秆进行再加工。正如德阳与某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后者按照220-260元/吨回收秸秆,群众能通过出售秸秆获利,也就断了焚浇的念头。

  所以,在秸秆的处理上,政府必须持有“堵”更要有“疏”的策略。两者的整合促进,才是秸秆禁烧的正确出路。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