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眉山市东坡区永寿镇烟雾弥漫。据四川在线记者报道,该镇连续几天每天傍晚至少有30处焚烧秸秆,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就在几天前,4月26日,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五市签订了秸秆综合利用区域合作和禁烧联防联控工作协定。眉山“冒烟”,无疑对联防联控工作提出挑战。一纸协定,能否扑灭这把“火”?(四川日报网)
政府出台秸秆禁烧令的目的,不外乎群众因焚烧秸秆造成空气受到污染,特别是天干物燥的情况下,更易于引发燃烧等情况。就笔者理解,出台禁烧令是“堵”,但使用“堵”的方法却没有“疏”适用。
要制止群众焚烧秸秆,首先得知道群众这样做的理由。原因不外乎两个:其一,传统的刀耕火种仍然在农村有一定的市场。秸秆焚烧后,可以给土壤带来一定的养料,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其二,因省柴节煤技术的推广,在农村普遍使用新能源的情况下,秸秆作为燃料稍显多余,焚烧秸秆更省心省事。
缘于此,政府单纯实施秸杆禁烧令去“堵”而不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去“疏”,其效果自然不大。那么,既然“堵”不如“疏”,我们该如何疏导?
首先,加强对秸秆的正确利用的宣传,力求家喻户晓。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将秸秆翻压还田或覆盖还田,一般都能增产10%以上,其效果远远比焚烧更好。焚烧与直接还田相比较,在辨别好坏的同时,群众肯定更倾向于后者。
其次,加强对秸秆的综合利用,让群众看到效益。秸秆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也是一种粗饲料,甚至可以秸秆为原材料制作环保阻燃植纤(木)板。政府不妨以此出发,引进企业对秸秆进行再加工。正如德阳与某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后者按照220-260元/吨回收秸秆,群众能通过出售秸秆获利,也就断了焚浇的念头。
所以,在秸秆的处理上,政府必须持有“堵”更要有“疏”的策略。两者的整合促进,才是秸秆禁烧的正确出路。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