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田造湖的政绩工程要持续到何时

2013年04月19日 07:15   来源:红网   张明龙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根本,没有了土地,农民不仅面临“失业”的危险,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4月以来,媒体报道甘肃、山东等地多起强占耕地事件,但是每次处理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最近河南淮滨县挖田造湖风云再起。

  占地5000亩的人工大湖,说干就干,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没有人怀疑地方领导干部的胆量。在违背农民意愿的情况下,数千亩耕地被县政府以低廉价格强行征走。据估算,这个65万人口的贫困县,一年的用地指标一般不会超过600亩,而4995亩的一个项目,几乎用去了该县9年的指标。(4月18日《中国青年报》)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经济上的差钱局面是必然的。照理说,县领导应该老老实实带领农民致富,发展特色农业,搞好工业。可是,淮滨县“人穷志不短”,一次性开发了5000亩的大湖。地从何来?从农民手中强占——把征地钱打入卡中发给农民,强迫农民接受。

  所有这些,都与当地领导有关。这次的由头来自于羡慕嫉妒之心,说到底也是一次政绩工程。滨江县处淮河之滨,目前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可是,同处淮河之滨的下游城市江苏淮安,却星辉熠熠。据了解,淮安沿着淮河建造了一个地理分界线公园,考察后,淮滨县领导心有不甘,认为他们浪费了淮河这一资源。

  领导需要有事业心,但是,任何理想要付诸实践都需要有资本。淮滨县领导人只看到了胜利后的画面,却没有想象这中间实现的困难。也许,他们心中牢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办事精神,于是土地从农民手中抢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瞒下容易欺上难。据土地管理办法规定,省政府的批地权一次不能超过35公顷,超过525亩的占地就要上报国务院批。淮滨县要想使4995亩非法圈地转为“合法”,且不让国务院批,就必须瞒天过海,将其分为至少10块,每块都不超过525亩,分10次上报省政府审批。由此可见,淮滨县领导为了这个“走读淮河”项目下了多少工夫。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土地审批程序中存在漏洞。因此,如何填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漏洞,是治理乱征土地的关键。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