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处置“政绩工程”遗留问题也是政绩

2014年10月17日 07:43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评论员 郭振清

  政府部门的人事可以更替,可以有前任后任之说,但政府的责任始终在那里。相关责任人员应摒弃“新官不理旧事”的认识,不能借口“与贪腐前任划清界限”而对该处置“政绩工程”遗留问题置之不理。许多“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施工、落实过程中,往往涉及当地群众的种种切身利益,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都是体现政府部门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事。

  据新华社10月15日报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官之际,中央晒出了各地“政绩工程”的治理清单:全国叫停663个“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存在弄虚作假的436起问题中,418人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叫停“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新华社记者近日探访多地著名“政绩工程”发现,处置这些“政绩工程”继续消耗大量公共财政资金,同时,当地政府还在为其不良社会影响付出后续代价。

  “政绩工程”该如何收场?理论上说,似乎不是问题,上述报道就提出了对“政绩工程”要追究决策者责任、处置“烂摊子”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等。而现实中,这却是极其复杂而艰难的问题。

  一方面源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那些曾显赫一时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仅消耗占用着巨额财政资金,造成极大浪费,而且在被曝光处理或者决策官员落马后,有的还继续成为纳税人需要填补的“钱窟窿”,遗留诸多难以化解的社会矛盾。上述报道就列举了“先用几个亿建,再花几个亿拆”、 举债建设埋下长期还债苦果、整改艰难继续消耗公共财政、强建强拆造成难以化解的社会矛盾等若干难题。

  另一方面,继任者面对这些遗留难题,难免有畏难情绪——要在自己任期内解决这些问题,得占用多大精力和多少财力?光忙于处理这些“烂事”,自己的施政设想如何实现?别人留下的“烂摊子”,凭啥由我来收拾?

  与此同时,虽然目前不少官员的落马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运作中的腐败有关,纪检监察部门公布了不少案例,但关于“空城”、“豪楼”怎样收场,目前却没有规范可依。这都为妥善处置“政绩工程”遗留问题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性。

  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要让那些被曝光叫停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收场,仅查处相关责任人还不够。当务之急,那663个“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所涉及的地方政府部门及其负责人,要从政绩观、从政观上端正认识,对处置遗留问题敢于担当,不回避责任,不敷衍塞责,不能拒绝作为和怠于作为。

  处置好“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遗留问题,本身就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义不容辞。政府部门的人事可以更替,可以有前任后任之说,但政府的责任始终在那里。因此,相关责任人员应摒弃“新官不理旧事”的认识,不能借口“与贪腐前任划清界限”而对该处置“政绩工程”遗留问题置之不理。

  许多“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施工、落实过程中,往往涉及当地群众的种种切身利益,比如与工程项目建设相伴的征地拆迁,就直接涉及群众权益。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都是体现政府部门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事。

  妥善处置“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遗留问题,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处置好“政绩工程”遗留问题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政绩。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中央印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注意识别和制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因此,面对“政绩工程”遗留问题,有关地方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要自觉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暖民心的工作,早日将热衷大建“政绩工程”之风彻底清除。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