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陈晓波:“肥西旅游微博达人”促城郊型乡村旅游

2013年04月09日 09: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陈晓波

  春光明媚,正是踏青赏花之时。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里人选择在周末携全家到近郊游玩,这就给地处大中城市周边的县乡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城郊型乡村旅游大有可为。合肥市肥西县素有“巢湖明珠”之美誉。近年来,肥西县依托丰富资源优势,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跟进、社会助推“三轮驱动”,探索发展以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和民俗体验等为主要形式的城郊型乡村旅游,有效带动了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强主导、重规划,明确发展定位。肥西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引导第三产业的龙头来培育,把旅游业发展放到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等重要位置,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按照“全球眼光、国内一流、肥西特色”的要求,肥西县累计投入2000万元先后完成县域旅游总体规划和20多个专项旅游规划。肥西还建立了县领导一线亲自抓旅游的工作机制,营造了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

  保生态、护古迹,推进有序开发。本着“宁可不发展也不留遗憾”的理念和“保护开发、永续发展”的原则,在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肥西县很注重环境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紫蓬山生态良好、物种丰富,是合肥的天然氧吧。肥西县严格控制入区项目,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紫蓬山已经成为安徽省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全国自行车训练基地。

  串成链、推线路,注重市场开发。肥西县根据城郊乡村旅游的特点,逐步将县内外产品分类串成链,开发了针对自驾游群体、自助游群体、团队游群体的多种线路,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肥西县注重把农家乐和县内的人文景观相结合,开发多类型的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将农家乐和周边的农业观光体验资源相互链接,设计了休闲乡村游、修学亲子游线路,开发了市民家庭群体自驾游市场;将农家乐和三河古镇、紫蓬山景区相互链接,设计了古镇体验游、紫蓬健身游线路,开辟了大众化的自驾和团队游市场。同时,还牵头成立环巢湖旅游合作组织,加强对接联系,与周边县市合作开发长三角以及武汉等中部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尤其是发挥三河古镇位于合肥通往黄山、天柱山、九华山的旅游黄金线上的区位优势,通过主打美食牌,主动融入发展,成为了上述旅游线路的一个重要节点,旅行社、游客也逐渐形成了“玩在黄山、吃在三河”的共识。

  善营销、精策划,打造特色品牌。善于“小题大做、无中生有”,把节庆活动作为旅游营销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肥西县发展城郊型乡村旅游的一个实招。在紫蓬山旅游景区,依托生态环境举办多届“全国山地自行车赛”、“全国皮划艇冠军赛”、“紫蓬山登山节”等活动,打出了生态健身品牌;在三河古镇,依托山水文化举办多届“古镇三河水文化节”、“古镇三河民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打出了古镇休闲品牌。这些品牌旅游活动的常年举办,聚集了人气,传承了文化,更宣传了景区。肥西县还利用新兴媒体,加强与游客互动,开通了肥西旅游政务网和肥西旅游咨询网,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和受众进行互动,举办“肥西旅游微博达人”系列活动,得到了较好反响。目前,全县年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多亿元,旅游业助力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显现,撑起了百强肥西一片天。

  (陈晓波 作者为合肥市副市长、肥西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以乡村旅游带动人口脱贫    2015年08月20日
  • ·乡村旅游不能村村冒烟    2015年07月17日
  • ·旅游扶贫要处理好几组关系    2015年11月13日
  • ·“旅游扶贫”要把握好度    2015年05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