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博鳌亚洲论坛”如何发出中国声音?

2013年04月07日 15:22   来源:荆楚网   张继

  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将于6日至8日召开,围绕经济复苏、改革创新、区域合作、民生发展等议题,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知名学者和工商界翘楚,聚首海南岛小镇博鳌,直面革新挑战,求解发展难题。(4月5日新华网)

  博鳌亚洲论坛由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及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于1998年发起,于2001年2月正式宣告成立,它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会议组织。恍然间该组织已走过13个年头,在这十多年里,它见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见证了中国经济腾飞的辉煌局面。但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博鳌论坛也逐渐凸显出了中国声音。

  为了让世界全面真实了解中国,习近平主席履职伊始就对俄罗斯和非洲进行了举世瞩目的访问。在访问过程中,习近平主席从方方面面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发展中大国”的崭新形象,为多极化世界注入了崭新活力。特别是通过“金砖国家”会议,发出了中国自己的声音,为中国未来发展开创了崭新局面。

  外访归国不久,又迎来传统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并且这一次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元首亲自参会,更加凸显了博鳌亚洲论坛的重要地位。带着外访的丰硕成果,带着对未来中国发展的美好期待,与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知名学者和工商界翘楚共谋发展,这无疑是一个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国际平台。

  倾听世界声音,树立中国形象。博鳌亚洲论坛是在中国家门口举办是国际会议,我们应该把握时机,全面树立发展中大国的正面形象。倾听世界声音,特别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和形象展示。这无疑向世界表明,中国有能力有责任担当未来发展大任,中国是一个有责任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发出中国声音,展示美好未来。博鳌年会虽然是一个经济发展论坛,但我们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范畴。公共外交、国际关系、国际战略等涉及地区安全的议题被引入论坛,这说明博鳌亚洲论坛的声音更丰富更有力更全面。在所有的论坛话题中,中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大家开诚布公,以此形成一个强大的国际舆论磁场,以此汇聚更多的国际力量,为中国未来发展、也为世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