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伊战十周年血泪控诉的罪孽

2013年03月21日 11:18   来源:中国网   薛宝生

  今年3月20日,是伊拉克战争爆发1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伊拉克人民用血泪控诉战争罪孽十分痛心疾首的日子。尽管伊战10年过去,但不义之战留下的阴霾还没有过去,战争所带来的积重难返的灾难性后果还没有过去,至今没能让伊拉克转危为安。

  据新华网3月20日报道,近期伊拉克的暴力袭击事件时有发生,教派冲突加剧,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一名伊拉克内政部官员介绍说,伊首都巴格达及附近地区19日当天发生一系列汽车炸弹和暴力袭击事件,造成至少48人死亡、167人受伤。

  据了解,仅3月19日上午,巴格达数个什叶派穆斯林居民区就发生了至少12起汽车炸弹爆炸,造成了重大人员的伤亡。也就是这一天,在巴格达西部、东部和南部也分别发生了汽车炸弹爆炸和枪击事件。这是自去年9月以来,巴格达最血腥的一天。

  伊战结束,伊拉克还没有走出动荡不安的危险窘况,暴力袭击等事件不断,何谈国家安全,又何谈人民安居乐业。如此之罪孽到底是谁造成的,伊拉克的不幸该由谁买单?我们自然会想到美国,是他们疑神疑鬼、误判误行惹的祸,也是他们耍弄霸权主义、唯我独尊、我行我素,悍然发动军事行动,武力干涉伊拉克内政惹的祸。

  伊拉克原本是一个教派林立、纷争不止的国度,解决伊拉克问题唯有靠本国当局和人民的一致努力,靠国际社会提供和平助力,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才可有望达致目标。除此而外,靠战争,靠武力干涉,甚至靠怀疑私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支持恐怖主义行动而草率抓捕、绞死反美的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来解决伊拉克问题,都是极端错误的选择,不仅不能驱散乌云,反倒使乌云密布。时至今日,伊拉克人民还深陷于不得安宁的痛苦之中。

  我们不堪回首10年前的3月20日,那是一个被美国罩上最为恐怖阴影的时刻。就从这一天起,伊拉克问题升级到了战争版,而美英联军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也随即开始,伊战正式打响了。

  美国动武不到20天,也就是在2003年的4月9日,美军进入巴格达,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不到两个月,即:在同年的5月1日,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宣布“任务完成”,主要战事结束,面临战后重建和搜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任务。

  接下来,就是美国主宰了这个国家。2006年12月30日,一代枭雄萨达姆以反人类罪被执行绞刑,伊拉克进入“后萨达姆时代”。2010年8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从伊拉克撤军问题发表了全国电视讲话,宣布驻伊美军作战部队完成撤离。2011年12月18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签署官方文件,正式结束了伊战。

  近9年的伊战,除了萨达姆被绞死,11.6万—13.4万伊拉克平民丧生,280万人因战乱流离失所,美国扶持了一个很不稳定的政权外,伊拉克却什么好处也没有得到,所称的萨达姆私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支持恐怖主义行动,等等,也没能调查出子午卯酉。

  萨达姆是不是冤死在绞刑架下,我们暂且不论,只谈这场不义之战的后果,就会让人们发现美国确实严重破坏了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也严重践踏了神圣的人权,最终竟然让伊拉克人民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

  当然,作为始作俑者的美国,也没有赚到什么便宜,几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在全世界自然是落下了莫大的耻辱和骂名。 美国自己发动的伊战,等于自己引火烧身。4500名美军官兵死亡,战争耗费达到1.7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6万亿元),退伍军人福利及支出也在49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万亿元)之上,这就是他们自吞苦果的报应。

  事实充分证明,美国动辄干涉别国内政,动辄动武施展淫威,动辄打着保卫人权的旗号却干着破坏人权的勾当,企图将打击对象培养成自己的盟友,以便搞扩张扩大势力范围,此举实属野蛮霸道,根本不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而当下,叙利亚危机正在美国的怂恿下,变得日益严峻,其动武迹象非常明显,叙利亚变成伊拉克并非危言耸听。伊战10年纪念日的到来,我们都必须看清美国耍老大、热衷于干涉别国内政、习惯动武的主张和做法,就是要战争,不要和平,要霸权,不要人权。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