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网络的发展,“微公益”成为不少网民学雷锋、做好事的一个新途径。比起上街打扫卫生、到敬老院服务,“微公益”更容易让网民参与。
但记者发现,一些微公益活动,实施时受到不少因素制约。近期,福州网民帮助平潭尿毒症少女吴玲的“微公益”活动,就因为没有慈善组织愿意认领、管理捐款,迟迟无法启动。(3月7日《海峡都市报》)
那边是尿毒症患者急需救命钱,同时也有数千网友愿意通过“微公益”奉献爱心,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助力;这边却是因为按照规定,这样的项目必须有慈善组织认领,并对捐款进行管理。可组织者找了几家,对方都说要“再考虑考虑”,问题是这一“考虑”,就都没了下文。
这实在让人不解。按照正常的逻辑,这样的公益慈善活动应该是慈善组织跑在前面,然后号召人们来献爱心,为患者的生命加油助力,共同为患者鼓劲才是。如今这件事却是被普通市民跑在了前面,当受制度约束必须由慈善组织出来做一点份内事的时候,他们居然都没有积极性,没有行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帮助需要帮助的患者,慈善组织原本义不容辞,而如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备受诟病与质疑。如何改变形象?如何增强公信力?通过多做这样的活动,不仅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也加强了与市民的沟通交流,不是大好事一桩吗?为什么要错过这样的机会,始终处于“再考虑考虑”的状态?难道你们不知道,尿毒症患者高额医疗费的筹集等不起你们“再考虑考虑”,特别是患者的生命更等不起你们“再考虑考虑”;如果这位患者因为你们的“再考虑考虑”而无法让更多的人及时奉献爱心,让患者无法及时得到爱心救助,从而无法及时换肾,并最终失去生命,慈善组织,特别是一直坚持“再考虑考虑”的慈善组织对此将如何向公众与患者交待?慈善组织的形象又将受到怎样的影响?不为那位尿毒症患者着想,仅仅为慈善组织自己着想,不是都应该马上加入这场爱心长跑吗?
原本应该由慈善组织来领跑的爱心救助,如今让普通市民跑在了前面,应该要感到惭愧,并立即加入到其中,可是如今却还要“再考虑考虑”,这不是慈善组织应有的态度与做法。
面对慈善求助,慈善组织有什么理由“再考虑考虑”?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