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月信贷猛增考验“有形之手”如何调控

2013年02月22日 15:0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杜鹃

  在人民币流动性2012年跃居全球之首而美日新年伊始急于印钞救经济的大背景下,一则“1月份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1.07万亿元,比上月增加了3000多亿,这是10个月来人民币单月新增贷款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的消息引起了不少业内外人士的关注。

  大家的这种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平心而论,今年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出现“峰值”并不是稀罕事。资料显示,自2000年以来,除个别一两个年份外,大部分年份1月份的新增人民币贷款额均大于上年12月份,2009年、2010年和2012年的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额均超过了1万亿元。而且,自2000年以来,大约有一半的年份,1月份的新增人民币贷款额是全年各月份的最高值。

  1月份出现新增人民币贷款高峰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全年的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实施计划管理,不得突破,进入12月份后,中国人民银行下达的信贷计划使用完,一部分上年12月份的放贷需求不得不压至第二年1月放款,结果自然会造成1月份的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出现一个高峰。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年1月份出现的这个高峰,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含义。

  然而,如果一定要深入发掘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金额的意义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1月份的新增人民币贷款金额与全年的数字之间似乎确有某种联系。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新增人民币金额较高的年份,往往全年的新增人民币贷款金额也比较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简单地从1月份的数据来推测全年的数据,但两者趋势上的一致性却是非常明显的。

  其实,不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月份的数字,市场早已普遍预期今年的人民币信贷规模会较往年持续上升。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模式决定。当前,银行信贷仍是国内金融市场上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而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依然高度依赖资金投入,因此,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必然离不开信贷规模的持续扩大。

  这样一来,我们对人民银行坚持对年度新增人民币信贷规模进行计划管理的意义不禁产生了一丝怀疑。既然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来自现实需要,控制年度信贷规模不会使这种需求消失,那么这种控制年度信贷规模的做法,除了可以使货币当局的年度报表略显好看之外,对现实经济其实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影响。

  从全世界的角度看,这种由货币当局以行政手段、对信贷规模直接进行计划管理的方式,绝对算得上是“中国特色”。同发达市场国家采取的方法相比,以这种方法来控制通货供应量,进而达到控制通货膨胀、调节宏观经济的目的,简单、直接,效果明显,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论证。这种手段的实际作用如何我们姑且不下结论,但它至少使得我们的商业银行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自主经营的实体。

  事实上,年度信贷规模控制仅为当下我国各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之一。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当然离不开“有形的手”,但是如果“有形的手”控制不好力度、掌握不好方式、方法和角度,不仅会扭曲市场的资源配置关系、扼杀经济进行自我调节能力和应有的活力,还会带来权力寻租等一系列更为复杂的问题。而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那些有着良好初衷和美好愿望的宏观调控手段往往会流于形式,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