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平坟”初衷虽好,还需渐进

2013年02月21日 08:23   来源:齐鲁晚报   本报评论员 李康宁

  无论从现实需要还是长远计划而论,“平坟复耕”的考虑都有其合理性。但过于简单粗暴、滥用行政力量的推行方式,将其推向了民意的反面。

  备受争议的河南周口“平坟风波”,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历时数月平掉的200余万座坟头,有半数在一夜之间被重新圆起。百万座崭新的坟头,在事实上宣告了周口“平坟运动”的失败,也让曾受到上级大力褒扬的“周口速度”,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尴尬境地。这足以说明,不管政策出发点如何,如果背离了民意的拥护,最终只能如同流沙建塔,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

  积极地促进复耕,节省更多的土地资源,是周口官方平坟的本意。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城镇化建设加快,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数千年来流传的殡葬习俗,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所以无论从现实需要还是长远计划而论,“平坟复耕”的考虑都有其合理性。但过于简单粗暴、滥用行政力量的推行方式,将其推向了民意的反面。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数亿元的财政投入,在无形之中被白白消耗了,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在许多农村地区,有着在春节前“上年坟”的习俗,其中寄托着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对先祖的追思。而在除夕之夜,河南周口的村民们顶着政策的压力,悄悄地来到被平掉不久的坟头上,为先人们重新圆坟,再添上几锹新土,更是这种情结的集中体现。这也说明,历经数千年积淀形成的文化传统,始终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延续性。传统可能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逐步地自我演进,但很难在短期内有一个彻底的改观,也不会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移风易俗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寄望一场运动式的整顿就可以斩断传统,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

  在整个“平坟运动”的过程中,周口官方显然没有很好地尊重这个客观规律,没有分阶段、有层次地去分析解决问题,而是简单移植了行政管理中最通用的手段,将官员政绩与平坟业绩挂钩。此举无疑偏离移风易俗的初衷,让“平坟运动”变成了典型的政绩工程。在逐层施压之下,基层干部往往过多地借助公权力的力量强行平坟,导致与村民的矛盾不断升级。面对舆论的质疑,有关部门也未能进行善意回应,做出积极的改变。在一次次强硬的表态之下,周口市在几个月时间里平掉了200万个坟头,却没有平掉村民心里的不满,最终造成了如今坟头平而复起的局面。

  一场本意是为民造福的政策,却出现如此结局,教训可谓相当深刻。如果周口官方继续坚持原有的方式,将这新起的百万座坟头重新平掉,无疑是抱薪救火,只会加剧官民之间的矛盾。这首先要求决策者进行深刻的自省和反思,检视之前工作中的不足。在处理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时,应当更多地吸纳民意参与,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民众感情不受伤害。另外,那些相对简单的工作方式也应当有所改观,比如调整一下“平坟运动”的投入分配,减少一些给政府的奖金,多补贴一点给愿意平坟的村民。利用一些经济手段予以鼓励补偿,或许会比用挖土机强推有效得多。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