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受争议的河南周口平坟历时数月,200余万坟头被平掉。可如今,至少半数被平掉的坟墓一夜间被圆起。国家出台新规,2013年起民政部门不能再强制平坟,一夜之间恢复的百万座坟墓,无疑是摆在周口市政府面前的一块烫手山芋(2月20日《钱江晚报》)。
热闹了一年的“周口平坟”运动,终于在遭遇到强大的民意反弹和猛烈的媒体质疑之后回归了平静。经过了复杂而曲折的各方博弈,权力的一意孤行最终还是败在了民俗、民情和民意面前。之前当地政府宣扬的平坟为复耕、移风易俗等崇高而伟大的目的与意义,都在这一刻化为乌有。
在某村庄“2小时圆起160座坟”的汹涌民意面前,我们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整个事件过程中政府、官员、百姓与民俗民情的得与失,却也发现这样一场“瞎折腾”倒也并非全是坏事。无论是迫于舆论的压力,还是迫于当地村民的抵抗,还是因为上级政府干预的无奈,对于周口及许多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而言,都是一次难得的反面案例。“周口平坟事件”是权力孤行失败的标本,权力应该从中汲取一些可贵的教训。
一者,民俗、民情虽然只是“软文化”,但也具有不容否定的正当性。河南周口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的渊源之一。几千年形成的民俗民情,有着强大的根系,根植于中原地区村民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而平坟复耕这等用“红头文件”强力推行的举措,虽然貌似有着权力政策的正当性,但在几千年的民俗人情面前,基本没有战斗力。这样的道理和过年禁止放鞭炮一样,权力可以提倡过文明年、过绿色年、过环保年,政府机关也可以做到不放“开门炮”,但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禁止全国人民放鞭炮。
二者,公共利益必须要得到尊重,民意必须要听取。平坟运动,唱得再好,如果绕开了民意和公共利益,也只是个不靠谱的高调。现代政治治理,最忌讳的就是不把民意和公共利益当回事。而在“周口平坟事件”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政府对老百姓有什么利益补偿,也没有深入到基层听取民意。这样的做法,在一开始便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三者,权力行事要少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公众并非不能对权力进行“诛心”。平坟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在老百姓心里其实早已心知肚明。恢复耕地当然是好事,可是政府一方面在城市周边大肆卖地,大搞房地产经济;另一方面,却拿老百姓的祖坟开刀。这里面的生意经,百姓并非看不懂。土地是个好东西,这是世人共知的事实。在当下谈恢复耕地是不可能与“土地财政”撇清瓜葛的。当下的百姓并非古代的“愚民”,政府的算盘也容易遭遇“诛心之论”。小算盘一旦被公布于众,平坟的正当性便无从谈起。
行政权力并非万能到可以摆平一切,如果不管不顾,无视公众利益和民俗情感,则难免会遇到“拳头打在棉花上”的结果。民俗、民情、民意以及公共利益,不是权力想干预就能干预的简单之事。再强硬的行政权力,如果不尊重公众的情感和利益,最终的结果只会一败涂地。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