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花甲A冠军被夺 足协对违纪"怀柔"是给自己留后患

2013年02月21日 08:23   来源:工人日报   ■宋 澎

  本周一,当很多单位刚刚正式上班,中国足协便把自己春节的加班成果公之于众——从项目管理机构(而非司法机构)的角度对参与中国足坛假赌黑的人员和俱乐部做出处罚。这原本是中国足坛持续两年多的扫黑反赌工作的又一“战果”,不想,不仅没有赢来掌声,却招来社会舆论的广泛质疑:这是处罚吗?还是不得不做出的姿态?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针对12家俱乐部、58名个人,堪称中国足球史上规模最大的处罚,之所以引起社会如此强烈的议论,除了如大家共同的感觉“处罚力度过轻”外,最主要的是暴露出中国足协做事缺少统一标准的固有作风。2010年2月,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对于广药和谢菲联两家俱乐部“通过贿赂进行了不正当交易”,曾作出过处罚:两家俱乐部均由中超降级至甲级联赛,另一家俱乐部青岛海利丰甚至被直接取消联赛注册资格,还罚款20万元。当时的舆论还是认为处罚太轻。但3年后,同样进行了不正当交易的球队,却只是被扣除不足以让其降级的联赛积分。这次被处罚最重的上海申花、天津泰达也只是取消奖项、扣除联赛积分6分、罚款100万元。这样只伤及皮毛的处罚,自然要引起大家的议论。

  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负责人曾对这样的处罚决定给出过依据:“一是尊重司法机关认定的事实和法律;二是综合考量行为发生时的历史环境及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现实”(新华社2月18日电)。怕就怕拉大旗作虎皮——在“治病救人”、“国家形象”、“中国足球大局”等前提下,很多事情就被变通了。

  谁都知道处罚不是目的,全国联赛各项规则、纪律的制定都是为了这项赛事的顺利进行,对规则和纪律的执行也是为了保证赛事的健康发展。但是,这次中国足协的处罚决定,是“惩了前”还是能“毖后”?

  过去若干年,中国足球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乱!治乱当然要靠严。虽然一直以来公众对于中国足球的诟病大多集中在中国足协身上,实际上各俱乐部才是中国足球的病灶所在。如果不能有效规范各俱乐部的行为,中国足球的各种问题还会复发。但是,今天的处理方式,会让我们再一次错过根治的机会。

  大范围的严厉处罚,当然会打乱现在的联赛格局,也会伤及一些所谓“模范俱乐部”的利益,更会“严重影响中国足球的形象”。这也许是妨碍中国足协做出果敢决定的根本所在。

  固然“处罚总比不罚好”。但是,这样具有“怀柔”色彩的处罚决定,其实会后患无穷的。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