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力:中国的货币超发为何没有引发通胀?

2013年02月19日 11: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日本媒体担心日本实施的大胆的量化宽松政策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会遭到众多国家的批评,但从第一天的会议情况来看,日本担心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全世界都开始讨论G20会议上如何护短日元,日元以及全球的联合量化宽松会不会引起世界货币战?

    最近关于货币的讨论很多,这里先给大家扫扫盲。

    一、货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货币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什么是M0、M1、M2?

    谈到货币,大家通常想象的是在印钞厂印出来的那部分,实际上这只能叫作高能货币,经济学上称为M0。但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货币不应该仅仅是这些,当你有了现金的时候,你会把部分现金存在银行作为活期储蓄,想随时取出来都可以,这种活期储蓄其实也跟现金没多大区别,也可以称为货币,经济学上把现金加上活期储蓄称为M1。

    大家可能会问,只是存入银行,M1和M0在数量上产生区别了么?答案是区别很大,M1往往是M0的好几倍。奇怪了,只是把部分现金存进银行作为活期储蓄,怎么就会让货币增加了好几倍呢?这就是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

    100元存进银行怎么会成1000元的?

    我们下面来看看这个货币创造是怎么实现的。假设全国人民将现金中的100亿元存入银行作为活期储蓄,那么银行是不需要将100亿元全部准备着等你来支取的。因为从全国平均来看,不可能出现所有人同时都来向银行提取储蓄的情况。所以,这100亿元储蓄中,银行可能只需要将其中的10%也就是10亿元作为存款准备金就够了,而另外的90亿元,银行可以继续贷款。当这90亿元的贷款到了其它人手中的时候,这些人也不可能全部放在手上,又会将这部分钱存进银行作为储蓄。

    到这一步的时候,实际上货币已经被部分创造了,

    M1=100+90=190(亿元)

    M1已经远远超过M0。

    这还没有完,当这90亿元的存款进入银行的时候,银行也是不需要全部准备着来等你来支取的。银行只需要将其中的10%也就是9亿元作为准备金就够了,剩下的81亿元又可以继续贷出去。就这样循环往复下去,你能看到最后的M1是比较惊人的。

    M1=100+90+81+72.9+……=1000(亿元)

    当然,实际过程比这个复杂一些。在这样的过程中,有一个数据很重要,那就是上面提到的存款准备金率:10%。稍微懂点数学的人就能看出来,这个数据的大小直接决定了M1是M0的多少倍,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货币会被创造得更多。

    以上是M1的创造过程,M2则是指在M1的基础上增加定期储蓄等部分。所以M2数额更大,但创造过程相似。无论M2、M1、M0,他们都只是在流动性上的区别。M0是现金,流动性最大。M1则是M0基础上增加活期储蓄,几乎也可以随时支取,流动性稍次于M0。M2是M1基础上增加定期储蓄,流动性最差。但从货币的定义上来看,他们在宏观经济学中都被称为货币是有道理的。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具有货币创造功能,核心基础是银行无需将所有存款都准备着等你来支取。如果哪一天出现所有人都同时来银行提取存款,也就是挤兑的时候,那整个银行体系就坍塌了,整个货币创造功能也全部紊乱了。所以在国家垄断货币发行的时候,建立在国家基础上的银行信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民众对银行信用都产生怀疑的话,那对一个国家来说是灭顶之灾。

    当然,货币的创造过程也是普适的。理论上,只要这种东西是全国承认通用的,那么都是可以这样子来创造的,无论是黄金作为货币还是纸币作为货币。

    二、货币发行权成了政府至高无上的权力

    问题就在于,当纸币取代黄金作为货币的时候,货币的这种创造过程就被妖魔化了。纸币是一种建立在国家信用上的货币,如果脱离了国家信用,它就是一张废纸。对于国家来说,纸币就像是一种空头支票,国家不需要任何东西作为抵押,想印多少就多少。自从纸币被创造出来,政府的日子更好过了。首先,它无需担心自身政府债务,欠债了只需多印钞就行。其次,本国加印钞票,会造成本币货币贬值趋势,反而刺激本国出口,增加本国就业。最后,大量印钞是一种政府向民间掠夺财富的过程,而这种掠夺还非常隐秘。在印钞的过程中,整体财富增加了,但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增大了。而且新印出来的钱主要进入政府的腰包,部分进入民间,这是一种对民间财富的掠夺。而民间老百姓往往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手上的货币增加了,财富增加了,反而为印钞过程拍手称快。

    由此我们看出,当纸币成为货币之后,货币发行权成了政府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印钞来解决,无论是贪污浪费、银行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债务、养老金黑洞等等,一切的一切,最后的解决途径都是印钞。印钞让一个国家具备了很强的免疫力,其它的那些经济问题都只像是小感冒而已。

    各国政府都希望发挥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从纸币彻底跟黄金撇清关系,也就是金本位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被推翻后,各国相继进入了货币发行大赛,无论欧美还是日本,到处都是量化宽松政策,谁也不想输给谁。

    三、中国货币超发为何没有引发通胀?

    抛开情感从客观上来说,中国在这场货币发行大赛中也不能独善其身,甚至可以说是名列前茅。对中国国内经济来说,中国需要印钞,这能带来经济的繁荣。而且,我们印钞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出口,被动印钞来平抑人民币汇率。

    按常理来说,大幅度印钞最大的顾忌就是会产生通货膨胀。最近世界范围内大幅度的量化宽松,产生通胀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中国的广义货币M2超过100万亿。中国发行这么多的货币,为何没有引起显著的通胀?中国的货币发行后都流失到了哪里?会不会有什么隐患呢?

    首先,中国的货币超发本身并不马上意味着经济的失调和通胀的产生。我们货币量M2远远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冠军有一定的理由和基础。在美国,银行体系的总资产仅大约12万亿美元,而股票与债券市场的市值超过了60万亿美元,即在美国经济中直接融资比例超过了80%。而与之相反,在中国,银行系统总资产超过80万亿元,而股市债市规模则仅仅为20万亿元。资本市场的欠发达使得大量的资金无处消化,进而导致了M2的激增。当然,也正是在目前中国这样的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下,大量货币发行后进入股票市场或者期货市场等黑洞漩涡中。以至于在中国,为了解决实体经济的融资问题,需要特别多的货币发行。

    然而这还不能成为全部的理由,不能说中国的货币超发就没有任何问题了。中国的货币超发现在没出现问题,不代表以后就没问题。

    在经济学上,货币发行量代表的只是一个国家通胀的潜力。也就是说,印钞只是代表一种潜力,而并不马上产生通胀,从印钞到产生通胀,是需要一段过程来传导的。从国外经济学统计来看,货币M2到通胀的传导过程,可能只需要1年时间。但这个传导过程,放在咱们中国这样特殊的国家,那可就说不定了,也许这个传导过程会很长很长。

    货币发行到通胀的这个传导过程时间取决于什么呢?我们能想到一些术语,比如产能过剩。假设各行业都是产能过剩,产品供给超过需求,那么即使货币再多,也未必能推高这种产品的消费价格。显然,这个传导时间就变长了。

    当然,类似影响传导时间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但这都不是关键。中国为什么从印钞到通胀的传导时间很长呢?关键的所在是房地产。我们只要印出一块钱来,无论这钱是首先流到老百姓、企业家还是一些官员手上,都被用来推高房地产价格了。这是一种中国人的习惯所致,也是中国经济刚刚开始崛起的必经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无论老百姓、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都喜欢寻找一种安全感、一种保障。买房就是一种最好的投资、一种最好的安全感、一种最好的保障。

    由此,中国进入了全民买房时代。无论是老百姓、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只要有了钱,必先买房,无论是一套、两套还是一百套。而用在消费品上的钱却越来越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消费率会越来越低。像粮食、蔬菜等消费品对应的CPI没有明显的上涨,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通胀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中国印出来的钞,大半变成了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

    有人会问了,那买房的钱不是钱么?房价不也应该算入CPI么?还真别说,房价还真不能计入CPI。宏观经济学的这种设计是对的,房子属于一种投资,不是一种消费。买了房子,你甚至可以在几年后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这跟消费品有最本质的区别。所以,房价确实不应该计入CPI。

    有人说,那房价涨难道就跟通胀无关了么?答案是,房价涨确实应该跟通胀有关,但计入CPI的应该是房租,而不应该是房价。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无论是房价还是房租都占据了生活中很大的一笔钱,很多在大城市的人都深有感触,自己一个月的收入几乎一多半被用来交房租了,更别说买房了。也就是说,房子明显是跟通胀有关联的,具体的关联点是房租。

    既然房租要计入CPI中,而且在生活支出中占据那么大的比例,那么它在CPI中的比重一定要很高才对。问题是,在我国实际统计的CPI中,房租所占的比重很低很低。虽然有关部门从来不公布权重,但能推算出来,这个权重一定高不了。也就是说,是因为这个权重问题,才让公布出来的CPI比我们实际感受的要低很多。

    所以,有两个结论是可以得出来的:第一,中国实际的通胀应该比官方公布的CPI涨幅要大一些,但还没到多严重的地步。第二,货币超发,现在虽然没出现严重的通胀问题,但不代表以后就没问题。只是中国从印钞到通胀的传导过程太长,这种通胀的潜力还没有显现出来。

    对于一国经济整体来说,货币发行权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在政府手上,提高了政策效率,是利于发展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便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们应该要做的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减少贫富差距,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杜绝贪污腐败,让民众牢牢抓住经济发展的果实,国富民也富,这才是真正的强大!(许一力)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M2/GDP高不足以断定我国货币超发

 

     “中国成最大印钞机”一说何以太离谱

 

     如何看待中国式货币超发?

 

     不要误读中国货币发行量

 

     中国货币超发问题亟需科学看待

 

     货币超发,稳物价任务艰巨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