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有一种自信叫“脱稿而说”》认为“脱稿而说”应是“一门官员必修课”,2月1日《发言质量并不在一定脱稿》一文却认为“能脱则脱,不能脱则不脱”,可谓针尖对麦芒。笔者以为,“脱”与“不脱”,仅是言者采取的一种“形式”,是“小节”而已。然而,“小节不小”,它折射出来的是某种“社会风气”、“领导作风”的大问题,的确值得一议。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人们对会议多有诟病,甚至有消极抵制的表现,网络上多次披露的重要会议上多人睡觉、打手机或退场就是明证。其原因多是会议开得不“精”,会议召集者仅为开会而开会,缺乏精心策划与准备,会议内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不能解决问题且浪费时间,引不起听者的兴趣。造成这种局面与某些领导者的“作风不正”不无关系,为了图省事,他们的讲话、发言的材料不是来自自己的调查研究,观点见解不是来自于自己开动脑子,深思熟虑,精心构思,而是依赖于手下的笔杆子们的涂划。因此,会议的讲话、发言多满足于“念稿子”走过场的形式。这种假大空、徒有形式、言不由衷的言论,令人生厌也就不足为怪了。上述的“脱稿”论,针对的正是这种“歪风”,可谓切中时弊。
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脱稿”也并非万能药膏。笔者早年读书,校长姓卢,口才很好,很善“脱稿”,旁征博引,没一两个小时不罢休。然而,场下却是打呵欠、伸懒腰、拉家常,他讲了什么,没多少人知道,人称其讲话为“面线话”——长而乱。“不脱稿”也不一定保证“质量”,关键是这“稿”是怎样出炉的,是出之自己的脑袋,还是出之别人之手。笔者曾参加过一个关于“招飞行员”的会议,讲话者竟然从袋子里摸出了一张关于“计划生育”的讲话稿就匆忙念起来,听者面面相觑,莫明其妙,事后传为笑谈。这虽是个例,但也说明,“不脱稿”也不保险呵。
总之,要保证开会时言者发言的质量和开会的效果,原因虽有多种,但最最重要的是言者要有“务实”“实干”的精神。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