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昆明机场旅客滞留事件:巧合不尽数?

2013年01月07日 08:18   来源:武汉晚报   邓海建 (媒体人)

  1月3日的一场大雾致昆明机场440个航班取消,近万人滞留,至4日机场仍有大面积航班延误,滞留大量旅客,场面混乱冲突频发。机场内,多个值机柜台被砸,有部分登机柜台工作人员撤退,甚至有乘客用系统电脑自己在查航班情况。也有旅客堵住登机口导致很多航班无法正常出港。

  一场延误,催生一部“开年大片”:有抓住档期做生意的,譬如“机场员工卖米线、78元一碗”;有深信市长热线能雪中送炭的,结果被告知“此事不归我们管”;有被困得情绪失当的,看到盒饭就抢、看到飞机就钻……长水机场派出所警员表示,截至5日15点左右,这个派出所已有36起报案记录在册,小纠纷无法统计。

  轻飘飘一句“素质问题”,恐怕难以抚平上万乘客几十个小时的焦虑,倒是管理应急机制,与漫长的等待一样令人崩溃。机场方给出的说法,充满了太多的“巧合”:譬如大雾来得太突然,譬如广播失声是因为大厅太吵,譬如供水、供暖不畅是因为设备未正常运转……一言以蔽之,似乎怪只怪这些倒霉的乘客遇上了这些倒霉的“巧合”。

  大雾算“不可抗力”,但有没有“人祸”因素呢?一者,数百个航班取消,信息联网预警系统发挥效力了吗?二者,滞留是最常见的突发事件,供水与保暖等基本设施都不能到位,更不谈盒饭、方便面等基本供给。一座“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联接欧洲、亚洲、非洲的中国西南门户”的“国际枢纽机场”,在大雾等并不算特别意外的天气变化面前,一片混乱——这不得不让人怀疑:硬件彪悍的新机场,软件服务同样到位了吗?至于“长水国际机场选址不当,海拔比坐落在昆明城区的巫家坝机场高出200米,相比后者更易起雾”等说法,更待回应。

  风险社会,机场滞留事件并不算奇怪,但再意外的事件,若有危机公关与公共救济,都不可怕。来坐飞机的,大多不是故意“碰瓷”的主,是谁把他们逼得如此没素质?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