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闯黄灯扣6分引争议,严规还需更接地气

2013年01月04日 07:14   来源:京华时报    李力言

  “黄灯罚则”还需调整完善,多下一些“缓冲”的工夫,让严规更接地气,避免司机无意中掉进“闯黄”陷阱。

  从元旦开始,新版交规正式实施,加大了对闯信号灯的处罚力度。其中,“闯黄灯扣6分”的规定引起不小争议,从车主诉苦到网友吐槽再到各地执行中的“变奏”,这一新规其实不无值得商榷的地方。

  根据“黄灯罚则”和有关部门的解释,黄灯亮时,只要机动车车身任何一部分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继续通行;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继续通行,未越过停止线的车辆要停止通行。这在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车辆自身有惯性不易刹住车,而且信号突然变化、反应距离很短,也让人不好处理。有专家就根据物理上的“停车视距”测算出,时速20公里、汽车距离停止线10米内肯定刹不住车。一位网友的感慨值得深思:赞成更严厉的交通法规,但是如果严厉到让人无法做到,其意义到底有多大?为了避免闯黄灯和急刹追尾,就得拉大车距、降速慢行,这又会牺牲通行效率,加剧路口拥堵,可谓“除一弊又生一弊”。

  再者,在浩浩车流中,认定和执行“黄灯罚则”显然不能靠肉眼,没有配套的交通设施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从记者的调查情况来看,一些地方的交通信号装置设置不齐全、不规范、不统一,缺少倒计时装置,特别是在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倒计时,行驶过程中车辆不好操作。这样的信号系统让人有意无意地就抢了黄灯。在实施条件不够充分尤其是取证难的情况下,谁闯了黄灯,谁是无意闯的,谁是有意的,将如何界定?如果有的罚,有的不罚,法规的公平性又从何体现?

  从以往教训看,脱离现实的执行难要么导致规则搁浅、法不责众,要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看谁倒霉撞在枪口上。目前,深圳、济南等地的交警暂不处罚“闯黄灯”,都是因为现有的交通信号不完善、取证系统跟不上、管理措施有空白,一时还很难准确界定和处罚闯黄灯行为。这种执行困境,同样折射出了规定本身与现实存在脱节的问题。

  因此,“黄灯罚则”还需调整完善,多下一些“缓冲”的工夫,让严规更接地气。比如,做好管理配套工作,升级交通硬件,使信号灯设置和时长更加人性化,避免司机无意中掉进“闯黄”陷阱。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多倾听从司机到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意见,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让规定更多地凝聚社会共识,从而唤起普遍的执行自觉。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施“最严罚则”治雾霾之殇    2014年01月23日
  • ·树上刻字当罚则罚    2013年09月29日
  • ·细化作弊罚则 护卫考试公平    2015年12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