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百科 > 正文
中经搜索

利用引智渠道积极发展热带现代农业

2010年08月18日 14:25   来源:海南日报   王 胜

  下一阶段开展“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的工作计划:(一)进一步加强对我省“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的科学布局,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定单+小额信贷+政府贴息”的引智帮扶模式;(二)全力做好“双百工程”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三)完善协调机制,建立监督机制;(四)拓宽资金来源;(五)加强引智成果宣传;(六)加大利用千村引智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力度。

  2007年,国家外国专家局下发《关于实施“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国专家局为工作主体,“十一五”期间在全国1000个左右的行政村,推广应用已经成功引进的农业引智成果,包括农业新品种、养殖种植新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农业环保、农村规划、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等。“千村引智”要求引智部门把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工作延伸到我国的行政村,更直接地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这是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工作的深入和创新之举。

  我省实施“千村引智示范项目”基本思路

  根据通知精神,结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海南要“积极发展热带现代农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省外国专家局确定了实施“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的工作思路:即,以各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为依托,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组织化程度为主线,引进国外人才、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扶持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为示范村(镇、区)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建立帮扶、带动机制,推进示范村(镇、区)的发展;实现产业区域聚集,带动全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热带现代农业发展。

  我省开展“千村引智示范项目”主要做法

  通过试点和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养殖和种植业的不同特点,我省探索了几个类别的、行之有效的引智模式,并逐步示范推广。为做好推广工作,我省为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示范点确立了基本条件:一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当地优势,能够通过引进国外智力或通过“二次引进”引入成熟引智成果并推广引智成果,从而使当地形成特色产品并成为主导产业,或者是在原有产品或已形成的产业基础上,通过引智项目的实施,使当地产品质量提高;二是有特色或区域发展优势、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农民风险小、有可能形成产业或品牌,能够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产品;三是有群众信得过、团结、服务意识强的两委班子,并有群众拥护、市场意识和开拓意识强、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的“能人”作为项目带头人。

  经过几年努力,我省“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的实施工作已初见成效,全省已有263个引智成果示范村(镇、区、农场)。引智成果惠及海口、琼海、文昌、儋州、临高、乐东、五指山、保亭、昌江等13个市县以及广西百色华侨农场和广东陆丰华侨农场。示范推广的特色农业引智产品涵盖东江玉兔等畜产品养殖,南美白对虾、方斑东方螺和九孔鲍等海产品养殖,龙船花、弧尾椰子、扶摇榈、海枣、菠萝蜜、粉叶金花等绿化观赏植物的种养以及香蕉标准化生产技术等。

  我省开展“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的主要做法如下:

  ———与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引智帮扶模式

  经长期引智实践,我省已形成了“热带牧草选育”(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牧研究所)、“热带雨林恢复”(兴隆华侨农场)、“凡纳对虾引进与繁育”(海南省水产研究所)、“香蕉标准化生产”(海南省香蕉协会)等4个国家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以及“海南优质肉牛纯繁”(海南茂源农业有限公司)、“东江玉兔繁育与推广”(海南椰恋农牧有限公司)等6个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单位)。初步形成了独具我省现代农业特色的引智基地产业群,为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7年以来,海南省外国专家局依托引智示范推广基地的技术优势,着力推进千村引智示范工作。如,支持海南椰恋农牧有限公司“东江玉兔繁育与推广”基地(省级引智示范推广基地),以示范养殖从新西兰、比利时等国引进的优良肉兔品种———“东江玉兔”为载体,参与实施“千村引智示范项目”,探索“公司+农户+定单+小额信贷+政府贴息”的引智帮扶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自我发展经济的启动资金问题。2009年,儋州市政府贴息、市农业银行授信1200万元用于支持那大、和庆、东成、新州、白马井等多个(乡)镇的400户农民组织实施“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目前,当地200多个自然村的300户农民正式成为了“东江玉兔”养殖户,户均每月纯收入逾2000元。

  ———与“一村一品”推广工作相结合,推进千村引智示范工作

  “一村一品”就是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在一个村或一个镇或一个地区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形成具有品牌、适销对路的产品。在实施“千村引智示范项目”中,我们坚持与发展“一村一品”紧密结合,使“一村一品”的推广工作成为千村引智示范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推进“一村一品”过程中,用先进的引智成果更新、改造和提升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技术。

  目前,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区)61个,我们整合资源,依托各类行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农林水等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共同扶持和促进引智示范村(镇、区)的全面发展。

  ———与派出培训相结合,推进千村引智示范工作

  组织示范点村(镇、区)的村官、镇长及农业科技带头人出国培训,为我省新农村建设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从2009年开始,我们全力推进我省确定的“双百工程”培训项目,并计划从2009年至2012年间组织百名村官和百名旅游管理与营销、城市规划与管理干部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国家培训。2009年8月,我们选派了20名村官赴日本大分县学习“一村一品”发展经验;12月,相继选派了18名村官赴台湾地区学习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培训效果十分显著,我省有关部门对该项目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下一阶段开展“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的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对我省“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的科学布局,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定单+小额信贷+政府贴息”的引智帮扶模式。2010年,我们继续稳步推进“东江玉兔”养殖技术的推广工作,计划在原有300户的基础上,新增500户,农户主体在儋州。同时,正式把昌江黎族自治县纳入我省“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的重点布局区域。

  (二)全力做好“双百工程”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双百工程”培训项目的人员遴选重点向“千村引智示范项目”辐射的村、镇、区倾斜。到2012年,共计派出100名村官赴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培训,开拓基层农村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国际视野,积极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

  (三)完善协调机制,建立监督机制。与省财政厅、农业厅、省扶贫办、省农科院等部门和相关市县建立千村引智联系会议制度,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共同做好“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建立试点工作监督反馈制度。对“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的开展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评估。

  (四)拓宽资金来源。除积极争取国家外国专家局及省财政的专项资金外,拟结合各市、县、乡及农委等部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项资金,推进“千村引智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五)加强引智成果宣传。充分利用国家外国专家局《专家工作通讯》、《国际人才交流》、国家外国专家局政府网站和省外国专家局网站等引智宣传平台以及海南日报和电台等省内主要媒体,开展千村引智宣传工作,扩大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对这项工作的认知度。

  (六)加大利用千村引智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力度。把我省已示范成功的农业引智成果推广延伸到我省的各行政村,尤其是延伸到国定、省定贫困市县和少数民族市县的行政村,为加快发展我省热带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实施千村引智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者系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侯彦方)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供需双向发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016年02月15日
  • ·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2016年01月22日
  • ·找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2015年12月17日
  •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    2015年11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