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百科 > 正文
中经搜索

“航天之父”钱学森传奇

2009年11月03日 08:55   来源:凤凰网   
    曾子墨:二十世纪为中国民族崛起而涌现的杰出华人灿若星河,数不胜数。我们把刚刚过去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再往前延续三十年,正好是新中国成立的时刻,共和国记忆中顿时会浮现出一个个为国家进步而努力创造的伟大灵魂。他们的卓越成就和高洁品质是时常让我们感动和骄傲的中国心灵。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再次走近这些东方之子,阅读他们不凡的人生经历。

    这是1955年9月17日拍摄的一张照片,在美国的洛杉矶港口,一艘名叫克利夫兰总统号的轮船即将起航,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购买了这天的船票,返回中国。当船渐渐离开港口驶向大海时,钱学森长长的出了口气,为了这一天,他足足煎熬了五年,作为当时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兼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的主任,他的离开震惊了美国军界和科学界,当时的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在9月17号这天,并没有到码头上送行,但他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钱学森回国绝不是去种苹果树的。

    钱学森生于1911年,1935年,24岁的钱学森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来到美国,受教于加州理工气体动力学一代宗师冯卡门门下,并成为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创室元老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通过美国政府的安全调查,以中国人的身分参与到了多项高度机密的政府计划当中。

    李佩:那个时候钱学森少年翩翩的,在这个男的里边,就是咱们要用一种通俗的就是很帅很帅的这样的人。

    李佩是钱学森留美期间的挚友郭永怀的爱人,在美国期间,钱学森喜欢结交各个领域的朋友,而他更是以做得一手好菜而闻名,然而,安逸的生活和卓越的科研成果并没有让钱学森忘记大洋彼岸饱受摧残的土地,他一直深埋在心中的报国愿望,终于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彻底爆发了,就是在这一年的中秋节,他决定,尽快结束自己的美国生涯,回到中国。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夙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

    1950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找到了当时负责喷气推进中心研究计划的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提出了回国的想法,也就是在钱学森离开办公室的时候,金贝尔拨通了司法部的电话,在电话中,他态度强硬的发出了不能放走钱学森,宁可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的指令,在他看来,无论在哪里,钱学森都抵得上五个师。

    李佩:都整理好了嘛,要带走的东西,都整理好了,包括钢琴什么的,都不是有包装公司来给他们都弄好了,都已经发出去了,那么结果都让美国联邦调查局都给收起来了,都给扣押下来了。

    罗佩林:我们一块去到了这个洛杉矶城里面去买票,买票这个轮船公司说,罗沛霖的票我们可以卖,因为他是学生,你这个,你是教授,你这个票我可不敢卖。

    1950年8月29日,钱学森和妻子蒋英买到了船票,但是就在此时,洛杉矶海关却通知钱学森不得离开美国,理由是在他的行李中携带有近八百公斤的草图、笔记和照片,这些都是与美国国防有关的绝密文件,在无端的迫害下,一家人被迫返回了加州理工学院。

    8月30日,钱学森家中的门被敲开了,两位带着手铐和手枪的移民局稽查站在了他家门口,钱学森知道,要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在宣读了逮捕令后,钱学森进房间里拿了剃须用具、三本书和一本练习纸纸夹,吻了吻妻子和小儿子永刚,便被夹在两个美国人中间离去了。

    随后,他被送往了特米那岛上的拘留所,显然,一方面美国深知钱学森的价值,而另一方面,当时朝鲜战争爆发,中美两国已处于敌对状态,放钱学森回国,无异于陡增对方的力量,美国军方高层深知其中的利害。

    郑敏哲:就是说行李里边有美国情报,不该拿出的情报,把情报带给共产党,中国,所以就把他关起来。

    特米那岛,是太平洋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岛,岛上十分荒凉,岛中间是石油探井架起的一所阴森可怕的牢房,外面是滔天的海浪。室内,潮湿阴暗,钱学森就被关押在这里,同牢的犯人中,大多是墨西哥的越境犯,这些犯人口操西班牙语,钱学森与他们之间语言不通。他被关押的前几天,不准接见任可人也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白天,他被无休止地进行审讯;夜里,每隔十分钟,牢狱看管便打开一次牢房的电灯,用强光刺激他的眼睛,不准他睡觉。

    也就是在特米那岛上的拘留所中度过了屈辱的15天后,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为了使钱学森尽快获释,他与冯卡门教授倡议为保释钱学森募捐。在他们慷慨解囊的带动下,加州理工学院的师生很快募集了1.5万美元的保释金,钱学森获准保释了。然而,他在美国的生活已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每个月必须要到移民局去登记,并要随时接受移民局官员的传讯。

    蒋英:等到我们过了15天以后,去接他出来的时候,到家里了他一言不发,你问他什么他点点头,他摇摇头,我明白了,他失声了,不会说话了,体重15天之内他掉了15公斤。

    李佩:他出来之后,是瘦了多少磅,减了多少磅,我记得蒋音跟我说过一次,说他减了多少磅,好像就是这样。

    在漫长而痛苦的等待中,钱学森并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会持续多久,为了能够随时回到中国,也为了躲避美国方面的监视,他和家人租住的房子都是只签一年的合同,而那些被海关扣留的箱子,他就再没打开过,一直放在那里,一旦有机会,他决定随时离开美国。

    郑哲敏:后来就搬到另外一个区域,就不是太好的区域了,房子也没原来的大,这个环境差得比较,而且隔一条街就是黑人区了,条件就不太好了。

    李佩:蒋英我记得就跟我说,她说我现在,就是有,她说我现在手里头,就是预备了三个手提箱,这个手提箱里头,就是我们随身要洗换的衣服什么的这样,她说假定是一下子就说可以允许我们走了,她说我们就可以提起这包来就走。

    罗佩林:我临走的时候正好他的第二个孩子,钱永真刚刚出世,出世,给孩子用尿布什么这些东西,五年以后没开箱,就带回中国来了,那时候恰好我的小儿子出世,他就送给我了。

    也就是在经过了五年的秘密缓冲期后,1955年6月的一天,蒋英伴着钱学森佯装到街上闲逛。他们巧妙地避开了特务的尾随盯俏,迅速溜进一家咖啡馆,蒋英边喝咖啡,边让自己的学生以香烟盒作纸,用中文写了一封信。

    蒋英:有一天是星期天,学生都拿起笔来简单的写了几个字就说我们日日夜夜盼望回到解放了的祖国,但是美国政府我们现在被美国政府监禁,不能如愿,那么这封信我们怎么发出去呢,因为我们四围都是日日夜夜,都是特务监视着我们,信是学生写的,信封是我写的,我模仿了儿童的笔记让他们认不出来,信是寄到比利时我妹妹那里。

    这封短信几经辗转,最终送到了周恩来手中,1955年8月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五次中美大使级会谈上,王炳南大使将钱学森的这封写在香烟盒上的信及翻译件摆到了谈判桌上,作为交换条件,中国释放了12名美国飞行员,而几天后,钱学森在经过了5年的曲折磨难后终于拿到了离开美国的船票。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向导师冯卡门告别之后,带着妻子蒋英及幼儿钱永刚、幼女钱永真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启程回国,此时,真正的钱学森传奇却才正要开始。

    1955年11月的一天,国务院副总理陈毅接见了刚刚归国的钱学森,也就是在这次会面上钱学森向陈毅副总理提出了他希望组建中国力学研究所的初步设想,在钱学森看来,自己在国外学到的力学实践和理念应该扩大到刚刚起步的新中国各个领域范围内。而陈毅对钱学森提出的建议,表示了赞同。

    戴汝为:把那个钱学森先生接回来了,然后就是开那个力学所算是全体会议吧,那个全体会议实际上就在这么大一个办公室里头,我记得那个时候就是十来个人吧,由那个钱学森,那么还有什么,我记得是郭永怀先生那时候还没来,那时候吴助华、李明华,那时候国外回来得一批人,因为那个是50年代那时候是海归派,当时对我说,那时候的海归回来得多。

    很快,钱学森便在北京西郊中关村科学城扎下了营盘,当时,隶属中科院数学所的力学研究室成为了中国力学研究所的前身,由于条件艰苦,没有单独的房屋,大家只好在数学所的一角挤了几间办公室,作为筹备处,而在钱学森自己的一间办公室里,只有放了一张旧办公桌,一张硬板床。

    李佩:他们在筹办力学所的时候,那个时候钱学森来了,他不是住在这,就往那个西北角走一点,有那么几间平房,那个平房,当时中国科学院有几个单位都在那,一人占个一间还是两间屋子

    何友声:1955年就成立了这个力学研究所,就是北京力学研究所,这是属于中科院。数学所里头那个力学研究室,所谓的人都一起过去了。再加上钱学森回来的时候,国外带回来的,跟他一起带回来的一批,搞力学方面的人,组成了一个中国力学研究所。

    戴汝为:因为我在北大,而且在数学所,因为我们本身分是分到数学所,数学所在筹建力学所,那么就是说,因为那个钱先生那个名气已经非常大,有这么一个人就是能够回来,而且像他那个是也没有前例。

    作为第一批中国力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戴汝为有幸成为了钱学森的门徒,由于对钱学森在国际上的影响早有耳闻,当得知自己被分到钱学森领导的力学控制小组后,戴汝为暗自欣喜起来。

    戴汝为:那么最后因为钱先生回国,那时候组织上也知道,他要讲《工程控制》那是1954年在美国出版的,工程管那本书,后来就给我分配。因为在力学所的时候有一个组,就是叫做控制员小组,结果分就给我分到那去,说你跟钱学森吧,我一听当然很高兴,你要分的老师给我,分钱学森那我当然觉得非常高兴,我说好。那就是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责任编辑:侯彦方)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