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幸咖啡被曝“杀熟”,引发广泛关注。南京朱先生与同事购买同款咖啡,价格却相差6元,朱先生作为会员,价格反而更高。记者调查发现,不同消费者购买同一款“大西瓜生椰冷萃”,价格在10.9元至16.8元之间浮动。瑞幸客服称是系统发放优惠券不同,但这一解释难以服众。
瑞幸作为知名咖啡品牌,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杀熟”行为伤害了消费者的信任。消费者基于对品牌的认可成为会员,却遭遇价格不公,难免有被“割韭菜”之感。在竞争激烈的咖啡市场,品牌信任是吸引消费者复购的关键,瑞幸此举无疑是自损招牌。若任由“杀熟”现象蔓延,消费者会因权益受损而远离瑞幸,转而选择其他品牌,瑞幸苦心经营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形象将岌岌可危。
瑞幸的“杀熟”争议,本质是算法技术的异化。大数据和算法本应提升消费体验、优化资源配置,却在部分企业手中沦为“价格歧视”的工具。通过用户画像、消费习惯等数据,平台精准识别“价格不敏感型”消费者,对高频购买用户“区别定价”。这种行为严重违背市场交易的公平原则,将消费者的信任当作牟利筹码。在咖啡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消费者对价格极为敏感,瑞幸此举无疑是在消耗品牌积累多年的好感度,将忠实用户推向竞争对手怀抱。
从企业经营视角看,“杀熟”暴露的是短视思维与管理失序。瑞幸作为新茶饮咖啡赛道的头部企业,2024年财报显示其全年总净收入达344.75亿元,门店数量22340家。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若真存在系统性“杀熟”,说明企业在追求业绩增长时,忽视了商业模式的根基——用户价值。价格体系的混乱,不仅会降低用户复购率,还可能引发法律风险。根据《价格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进行交易,“杀熟” 行为或已触碰法律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