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保健品“假进口”:莫让“进口”外衣沦为欺诈工具

2025-04-29 08:30 来源:红网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揭露了跨境保健品存在制假售假产业链。安徽全康药业、万顺制药等企业通过“香港壳公司+内地工厂”的假跨境模式,利用消费者对“进口=高品质”的心理认知,使得虚假含量标识、虚假跨境品牌、夸张医疗效果的假进口保健品价格翻十倍后堂而皇之进入保税仓。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是不法商家利用跨境贸易规则的漏洞进行的商业欺诈和牟利,不仅让信息不透明的消费者落入陷阱,更暴露出电商平台对跨境贸易的监管漏洞。

被央视曝光的这种跨境保健品造假模式,已然形成完整的牟利产业链。其一,利用法律规则和平台监管漏洞,实现商品的“合法身份”。在香港注册“壳公司”获取跨境资质,实际生产仍由内地工厂完成,通过“出关再清关”的操作,将产品“洗白”为境外进口。其二,抓住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信任,进一步提升商品的价格和销量。《2024年中国跨境进口消费趋势白皮书》的数据显示,56%的消费者表示,购买进口商品更看重国际品牌和海外原产地的产品质量。对进口产品品质的信任是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的重要原因,而不法商家正是利用这种消费心理,将实际成本很低的低含量低功效产品,以“100%海外直采”“美国原装进口”等标签进行宣传,如某电商平台销售的129元的美国复合维生素,并非美国品牌,却因贴上“全球购”“保税仓发货”标签,销量突破3.9万件,更收获消费者的好评如潮。

当非法商家熟练地游走在跨境贸易规则的灰色地带时,消费者却因信息的不对等、不透明处于信任被透支、健康被忽视的弱势地位。不少跨境保健品消费者认为“保税仓发货=官方认证”,然而实际上只要有境外公司的参与,就可以符合国家要求,再经过出关、清关、进入保税仓等手续,“李鬼”轻松变“李逵”,而消费者却无法从表面的“正常”程序中发现其中的猫腻。

此外,虚假宣传的保健品往往仅添加微量成分,或夸大功效,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2021年广州海关破获的7亿元跨境电商平台走私进口保健品案中,涉案品牌宣称“生发、减肥、增肌、助眠”,但均未获权威机构认可;2025年4月,《新京报》记者发现一款名为“德国进口OWV”的红曲米胶囊产品,宣称“产品有效性经过国际药管局(FDA)认证的,没有任何副作用和依赖性”,实际上“国际药管局(FDA)”并不存在,FDA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简称,记者亦未在FDA官方网站中查询到该产品的相关信息。“假进口”骗局的核心,是对消费者认知的围猎。

现行跨境电商平台及其监管政策本意是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却成为了不法分子的避风港,这需要电商平台加强对跨境商品的监管责任。部分主播通过拆分病名、使用谐音梗(如“胆某固”代替胆固醇)规避关键词筛查,甚至以“养生知识分享”名义植入产品广告,电商平台应注意对商家“软性宣传”的监管,禁止“抗癌”“降糖”等医疗术语的不当使用。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作为保健食品在国内销售,必须经过注册或备案,未取得境内保健品注册或备案的跨境保健品将被海关认定为普通食品,电商平台应定期对跨境商家的入境流程证明进行抽检,并确认商家取得国家海关总署的何种资质认定,以及是否存在模糊宣传其“进口身份”的现象。此外,电商平台还可以建立“跨境商品溯源码”来消除消费者购物的信息不对等,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报关单、原产地证明等关键信息。

当“假进口”成为一门暴利生意,当“保税仓发货”沦为欺诈的道具,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严苛的监管,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敬畏。在健康与金钱的博弈中,任何试图用谎言收割智商税的行为,终将被市场反噬。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跨境保健品“假进口”:莫让“进口”外衣沦为欺诈工具

2025年04月29日 08:30   来源:红网   李雨轩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揭露了跨境保健品存在制假售假产业链。安徽全康药业、万顺制药等企业通过“香港壳公司+内地工厂”的假跨境模式,利用消费者对“进口=高品质”的心理认知,使得虚假含量标识、虚假跨境品牌、夸张医疗效果的假进口保健品价格翻十倍后堂而皇之进入保税仓。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是不法商家利用跨境贸易规则的漏洞进行的商业欺诈和牟利,不仅让信息不透明的消费者落入陷阱,更暴露出电商平台对跨境贸易的监管漏洞。

被央视曝光的这种跨境保健品造假模式,已然形成完整的牟利产业链。其一,利用法律规则和平台监管漏洞,实现商品的“合法身份”。在香港注册“壳公司”获取跨境资质,实际生产仍由内地工厂完成,通过“出关再清关”的操作,将产品“洗白”为境外进口。其二,抓住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信任,进一步提升商品的价格和销量。《2024年中国跨境进口消费趋势白皮书》的数据显示,56%的消费者表示,购买进口商品更看重国际品牌和海外原产地的产品质量。对进口产品品质的信任是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的重要原因,而不法商家正是利用这种消费心理,将实际成本很低的低含量低功效产品,以“100%海外直采”“美国原装进口”等标签进行宣传,如某电商平台销售的129元的美国复合维生素,并非美国品牌,却因贴上“全球购”“保税仓发货”标签,销量突破3.9万件,更收获消费者的好评如潮。

当非法商家熟练地游走在跨境贸易规则的灰色地带时,消费者却因信息的不对等、不透明处于信任被透支、健康被忽视的弱势地位。不少跨境保健品消费者认为“保税仓发货=官方认证”,然而实际上只要有境外公司的参与,就可以符合国家要求,再经过出关、清关、进入保税仓等手续,“李鬼”轻松变“李逵”,而消费者却无法从表面的“正常”程序中发现其中的猫腻。

此外,虚假宣传的保健品往往仅添加微量成分,或夸大功效,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2021年广州海关破获的7亿元跨境电商平台走私进口保健品案中,涉案品牌宣称“生发、减肥、增肌、助眠”,但均未获权威机构认可;2025年4月,《新京报》记者发现一款名为“德国进口OWV”的红曲米胶囊产品,宣称“产品有效性经过国际药管局(FDA)认证的,没有任何副作用和依赖性”,实际上“国际药管局(FDA)”并不存在,FDA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简称,记者亦未在FDA官方网站中查询到该产品的相关信息。“假进口”骗局的核心,是对消费者认知的围猎。

现行跨境电商平台及其监管政策本意是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却成为了不法分子的避风港,这需要电商平台加强对跨境商品的监管责任。部分主播通过拆分病名、使用谐音梗(如“胆某固”代替胆固醇)规避关键词筛查,甚至以“养生知识分享”名义植入产品广告,电商平台应注意对商家“软性宣传”的监管,禁止“抗癌”“降糖”等医疗术语的不当使用。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作为保健食品在国内销售,必须经过注册或备案,未取得境内保健品注册或备案的跨境保健品将被海关认定为普通食品,电商平台应定期对跨境商家的入境流程证明进行抽检,并确认商家取得国家海关总署的何种资质认定,以及是否存在模糊宣传其“进口身份”的现象。此外,电商平台还可以建立“跨境商品溯源码”来消除消费者购物的信息不对等,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报关单、原产地证明等关键信息。

当“假进口”成为一门暴利生意,当“保税仓发货”沦为欺诈的道具,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严苛的监管,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敬畏。在健康与金钱的博弈中,任何试图用谎言收割智商税的行为,终将被市场反噬。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