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揭露了跨境保健品存在制假售假产业链。安徽全康药业、万顺制药等企业通过“香港壳公司+内地工厂”的假跨境模式,利用消费者对“进口=高品质”的心理认知,使得虚假含量标识、虚假跨境品牌、夸张医疗效果的假进口保健品价格翻十倍后堂而皇之进入保税仓。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是不法商家利用跨境贸易规则的漏洞进行的商业欺诈和牟利,不仅让信息不透明的消费者落入陷阱,更暴露出电商平台对跨境贸易的监管漏洞。
被央视曝光的这种跨境保健品造假模式,已然形成完整的牟利产业链。其一,利用法律规则和平台监管漏洞,实现商品的“合法身份”。在香港注册“壳公司”获取跨境资质,实际生产仍由内地工厂完成,通过“出关再清关”的操作,将产品“洗白”为境外进口。其二,抓住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信任,进一步提升商品的价格和销量。《2024年中国跨境进口消费趋势白皮书》的数据显示,56%的消费者表示,购买进口商品更看重国际品牌和海外原产地的产品质量。对进口产品品质的信任是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的重要原因,而不法商家正是利用这种消费心理,将实际成本很低的低含量低功效产品,以“100%海外直采”“美国原装进口”等标签进行宣传,如某电商平台销售的129元的美国复合维生素,并非美国品牌,却因贴上“全球购”“保税仓发货”标签,销量突破3.9万件,更收获消费者的好评如潮。
当非法商家熟练地游走在跨境贸易规则的灰色地带时,消费者却因信息的不对等、不透明处于信任被透支、健康被忽视的弱势地位。不少跨境保健品消费者认为“保税仓发货=官方认证”,然而实际上只要有境外公司的参与,就可以符合国家要求,再经过出关、清关、进入保税仓等手续,“李鬼”轻松变“李逵”,而消费者却无法从表面的“正常”程序中发现其中的猫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