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网络“烂梗”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

2025-04-29 08:26 来源:红网

近年来,不知何时起,网络亚文化对社会的渗透呈现出日渐低龄化的特征,在青少年口中不时能听到“栓Q”“你个老6”“鸡你太美”“包的”……网络烂梗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青少年的日常用语,甚至他们会带入校园,走进课堂,写入试卷。

那么,为何孩子们会满口跑“梗”,不合时宜玩烂梗呢?家长和老师该不该阻挡?成长中的“幼苗”又该如何避免“烂梗”的入侵呢?

从外因看,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率加速了“烂梗”的传播。据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青少年群体生活在网络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自出生起便是“网生一代”。从内因看,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对万事万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相较于教科书严肃的语言,“梗”的直白和接地气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且因语言门槛较低,可以学得快,用得溜,甚至成为了青少年圈的“社交语言”。

青少年滥用网络热梗引发家校焦虑,看似“图新鲜”的娱乐狂欢,实为语言退化、价值观异化的隐性危机,值得引起重视。

弱化深度思考能力,加重了“文字失语”症状。试想当孩子想表达高兴时用“2333”“xswl”;使用“破防”“emo”等泛情绪化表述,而无法精准运用“怅惘”“悲戚”等传统词汇;“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意被压缩为“绝绝子”的贫瘠赞叹……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青少年形成“梗依赖症”,在需要逻辑论证时惯性地找梗来表达,久而久之,丧失深度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说着一些词不达意的话。

造成认知误导,侵蚀内在价值体系。黑话热梗在表达方式上扭曲了传统语言的语音、字形、字义,某些谐音梗正系统性扭曲文化符号:将“克己复礼”恶搞为“氪金改命”,使千年儒家训诫沦为消费主义注脚;用“孝死我了”消解孝道伦理,让维系家庭的情感纽带异化为轻佻的网络表演。语言表达致认知是误导,不仅消解着“字以载道”的文明传承,更不利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往小处说,日常用语体现着个人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往大处说,一言一行承载着文化的积淀和传承。网络烂梗的使用不仅对于主流文化和价值观造成影响,也会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倘若青少年学到的、留下来的“国粹”“绿茶”让人联想到的不是文化经典时,会有何等后果?

中国的语言具有无与伦比的音韵之美、结构之美、意境之美,它历经历史长河的洗礼仍熠熠生辉,青少年一代在享受网络乐趣之余,可多读文化“精粮”,不用网络热梗也能“好好说话”。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网络“烂梗”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

2025年04月29日 08:26   来源:红网   唐海萍

近年来,不知何时起,网络亚文化对社会的渗透呈现出日渐低龄化的特征,在青少年口中不时能听到“栓Q”“你个老6”“鸡你太美”“包的”……网络烂梗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青少年的日常用语,甚至他们会带入校园,走进课堂,写入试卷。

那么,为何孩子们会满口跑“梗”,不合时宜玩烂梗呢?家长和老师该不该阻挡?成长中的“幼苗”又该如何避免“烂梗”的入侵呢?

从外因看,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率加速了“烂梗”的传播。据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青少年群体生活在网络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自出生起便是“网生一代”。从内因看,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对万事万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相较于教科书严肃的语言,“梗”的直白和接地气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且因语言门槛较低,可以学得快,用得溜,甚至成为了青少年圈的“社交语言”。

青少年滥用网络热梗引发家校焦虑,看似“图新鲜”的娱乐狂欢,实为语言退化、价值观异化的隐性危机,值得引起重视。

弱化深度思考能力,加重了“文字失语”症状。试想当孩子想表达高兴时用“2333”“xswl”;使用“破防”“emo”等泛情绪化表述,而无法精准运用“怅惘”“悲戚”等传统词汇;“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意被压缩为“绝绝子”的贫瘠赞叹……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青少年形成“梗依赖症”,在需要逻辑论证时惯性地找梗来表达,久而久之,丧失深度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说着一些词不达意的话。

造成认知误导,侵蚀内在价值体系。黑话热梗在表达方式上扭曲了传统语言的语音、字形、字义,某些谐音梗正系统性扭曲文化符号:将“克己复礼”恶搞为“氪金改命”,使千年儒家训诫沦为消费主义注脚;用“孝死我了”消解孝道伦理,让维系家庭的情感纽带异化为轻佻的网络表演。语言表达致认知是误导,不仅消解着“字以载道”的文明传承,更不利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往小处说,日常用语体现着个人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往大处说,一言一行承载着文化的积淀和传承。网络烂梗的使用不仅对于主流文化和价值观造成影响,也会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倘若青少年学到的、留下来的“国粹”“绿茶”让人联想到的不是文化经典时,会有何等后果?

中国的语言具有无与伦比的音韵之美、结构之美、意境之美,它历经历史长河的洗礼仍熠熠生辉,青少年一代在享受网络乐趣之余,可多读文化“精粮”,不用网络热梗也能“好好说话”。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