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知何时起,网络亚文化对社会的渗透呈现出日渐低龄化的特征,在青少年口中不时能听到“栓Q”“你个老6”“鸡你太美”“包的”……网络烂梗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青少年的日常用语,甚至他们会带入校园,走进课堂,写入试卷。
那么,为何孩子们会满口跑“梗”,不合时宜玩烂梗呢?家长和老师该不该阻挡?成长中的“幼苗”又该如何避免“烂梗”的入侵呢?
从外因看,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率加速了“烂梗”的传播。据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青少年群体生活在网络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自出生起便是“网生一代”。从内因看,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对万事万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相较于教科书严肃的语言,“梗”的直白和接地气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且因语言门槛较低,可以学得快,用得溜,甚至成为了青少年圈的“社交语言”。
青少年滥用网络热梗引发家校焦虑,看似“图新鲜”的娱乐狂欢,实为语言退化、价值观异化的隐性危机,值得引起重视。
弱化深度思考能力,加重了“文字失语”症状。试想当孩子想表达高兴时用“2333”“xswl”;使用“破防”“emo”等泛情绪化表述,而无法精准运用“怅惘”“悲戚”等传统词汇;“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意被压缩为“绝绝子”的贫瘠赞叹……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青少年形成“梗依赖症”,在需要逻辑论证时惯性地找梗来表达,久而久之,丧失深度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说着一些词不达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