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照式记分”守护百姓“看病钱”

2025-04-29 08:16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广东省医疗保障局、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自5月21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这意味着广东定点医药机构人员即将采取“驾照式记分”,一个自然年内累计记分达12分者会被终止医保支付资格。(4月28日《南方日报》)

  医保基金是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维护医保基金安全,对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人民福祉意义重大。近年来,相关部门通过飞行检查、专项整治、智能监控、社会监督等多种监管方式,不断加大医保基金监管力度,但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有的诱导、协助他人冒名或者虚假就医、购药;有的将不属于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的医药费用纳入医保结算;更有甚者,由“职业开药人”、药贩子、药店、诊所勾连起来形成“回流药”黑色产业链,成为侵蚀国家医保基金的硕鼠。究其原因,传统监管模式只能处罚医疗机构、无法“监管到人”“处罚到人”是重要方面。

  对定点医药机构人员采取“驾照式记分”的新规,是医保基金监管领域的一次创新探索。众所周知,道路安全需要每一位驾驶者共同维护,医保基金的安全同样也需要每一位从业者的共同维护。“驾照式记分”犹如在医药服务领域架设起动态监测的“电子眼”,通过量化扣分、动态管理的方式,将监管责任精准落实到个人,既提高了违规成本,也强化了从业者的自律意识。尤其是“满12分终止资格”的硬性规定,相当于给从业人员划定了清晰的“红线”,倒逼其规范执业,进而有效遏制医保基金滥用现象。

  当然,政策落地还需配套措施保障。一方面需细化记分标准,避免执行中的主观性。对存在争议的问题,应建立畅通的申诉渠道,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或专家组进行评估鉴定,确保记分结果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另一方面需配套教育培训机制,让扣分惩戒并非单纯起到震慑作用,而是与教育引导形成闭环,引导从业者规范执业。毕竟,只有当执业者真正意识到“守规则”不仅是规避处罚,更是对医疗伦理和社会公平的坚守,规则才能真正内化为职业自觉,为医保“钱袋子”装上安全阀。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驾照式记分”守护百姓“看病钱”

2025年04月29日 08:16   来源:广州日报   谭敏

  近日,广东省医疗保障局、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自5月21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这意味着广东定点医药机构人员即将采取“驾照式记分”,一个自然年内累计记分达12分者会被终止医保支付资格。(4月28日《南方日报》)

  医保基金是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维护医保基金安全,对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人民福祉意义重大。近年来,相关部门通过飞行检查、专项整治、智能监控、社会监督等多种监管方式,不断加大医保基金监管力度,但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有的诱导、协助他人冒名或者虚假就医、购药;有的将不属于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的医药费用纳入医保结算;更有甚者,由“职业开药人”、药贩子、药店、诊所勾连起来形成“回流药”黑色产业链,成为侵蚀国家医保基金的硕鼠。究其原因,传统监管模式只能处罚医疗机构、无法“监管到人”“处罚到人”是重要方面。

  对定点医药机构人员采取“驾照式记分”的新规,是医保基金监管领域的一次创新探索。众所周知,道路安全需要每一位驾驶者共同维护,医保基金的安全同样也需要每一位从业者的共同维护。“驾照式记分”犹如在医药服务领域架设起动态监测的“电子眼”,通过量化扣分、动态管理的方式,将监管责任精准落实到个人,既提高了违规成本,也强化了从业者的自律意识。尤其是“满12分终止资格”的硬性规定,相当于给从业人员划定了清晰的“红线”,倒逼其规范执业,进而有效遏制医保基金滥用现象。

  当然,政策落地还需配套措施保障。一方面需细化记分标准,避免执行中的主观性。对存在争议的问题,应建立畅通的申诉渠道,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或专家组进行评估鉴定,确保记分结果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另一方面需配套教育培训机制,让扣分惩戒并非单纯起到震慑作用,而是与教育引导形成闭环,引导从业者规范执业。毕竟,只有当执业者真正意识到“守规则”不仅是规避处罚,更是对医疗伦理和社会公平的坚守,规则才能真正内化为职业自觉,为医保“钱袋子”装上安全阀。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