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万外卖骑手在算法与现实的夹缝中疾驰,外卖骑手的权益保障长期处于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盲区。随着几家行业内的头部企业纷纷在“骑手社保”上落子,让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再度回到大众的视野。先后出台和试点的“骑手社保”方案如何落地?外卖骑手是否接受?针对外卖骑手的劳动保障体系又应该如何搭建?(4月27日 央视新闻)
随着外卖行业规模扩张,千万骑手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2025年,京东、美团等平台相继宣布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被视为行业重大突破。然而,从政策宣示到全面落地,仍需跨越劳动关系认定、成本分摊、参保意愿与制度衔接等多重障碍。“骑手社保”的推进,既是平台经济规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保障体系适应新业态变革的关键考验。
劳动关系模糊化是社保落地的首要障碍。外卖行业长期通过众包、劳务外包、个体工商户注册等方式切割劳动关系,导致超80%的骑手处于法律身份“灰色地带”。这种“去劳动关系化”的设计,使传统社保制度失效。尽管2021年人社部提出“劳动三分法”,将“不完全劳动关系”纳入保障范围,但地方试点碎片化、相关配套细则缺失,仍制约着制度效能,全国性劳动关系认定标准与执行机制的缺位,仍是根本性难题。
社保成本的分摊是另一大挑战。以某平台为例,若为所有活跃骑手缴纳社保,年成本将高达172.99亿元。平台企业或通过控制参保范围压缩成本,或将压力转嫁给第三方合作公司、商家甚至消费者。京东虽承诺全额承担全职骑手五险一金成本,但全职骑手仅占其运力的极小部分。此外,骑手个人缴费部分可能影响其短期收入,导致参保意愿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