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右翼政客窜台机关算尽难得逞

2025-04-29 07:39 来源:环球时报

  27日,日本国会众议员、前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高市早苗率团窜访台湾。高市选择在日本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等人率“日中友好议员联盟”来华访问时打“台湾牌”,充满其个人乃至日本右翼势力的政治算计。在当前中日关系不断改善的背景下,高市等日本右翼政客的“小动作”,不仅将损害中日两国的利益,更可能破坏来之不易的中日关系改善趋势。

  高市选择此时窜访台岛,其主要目的是为自己“拉票”,以及给日本首相、自民党现任总裁石破茂“添堵”。自诩为前首相安倍晋三接班人的高市一直对华强硬,从不掩饰其“亲台”立场,积极鼓吹“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谬论,曾公开批评石破茂的对华政策。自从在去年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失败,高市一直企图积蓄力量“东山再起”。受“黑金丑闻”影响的西村康稔、萩生田光一等原安倍派核心成员,最近因处分到期,开始重新活跃起来,而这些保守派政客恰恰是她要重点拉拢的对象。在石破茂支持率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高市可能想通过窜访台湾牵制石破茂的对华政策,为中日关系改善制造障碍,并借此巩固党内保守势力支持,为下次自民党总裁选举积蓄力量。同时,在美国发动关税战的背景下,不排除高市窜台还有加强同台当局在部分关键领域——如半导体产业——“合作”的意图。

  在西村康稔近日发表继承“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主张后,高市早苗紧接着窜访台湾,日本右翼政客的一系列举动,充分暴露了其在台湾问题上的顽固态度。这种行为不仅向“台独”分子传递错误信号,更是对日本目前面临的内外局势以及他们自己的政治前途没有一点帮助。

  首先,赖清德上台后,“台独”势力愈加猖獗,不仅在岛内无视民意大搞“绿色恐怖”,对外更是不断“抱大腿”,尤其是争取美国和日本右翼的支持。此次高市窜访台湾,就离不开“台独”智库“印太战略智库”的穿针引线。高市等右翼政客也主动配合,意图通过这种“个人秀”向外界传递出“日台关系”牢不可破的信号。这种错误举动不会给地区和平稳定带来任何正能量,其派发的所谓“定心丸”只会让“台独”势力更加误判形势,在勾连外部势力“谋独”挑衅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两岸关系和台海和平稳定造成更大危害。

  其次,在美国发动关税战后,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处境本就已经十分艰难,中日之间的经贸联系对日本而言显得更加宝贵。在3月底进行的第六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中,双方已就加强绿色发展合作、进一步推动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继续开展汽车领域合作、加强供应链合作、加强世贸组织框架下合作等内容达成二十项重要共识,同意共同致力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经贸关系。若此时中日关系因日本右翼“作妖”出现波动,影响刚达成没多久的中日经贸合作共识,日本的国家利益必然蒙受巨大损失。

  最后,高市妄图以窜台为自己争取更多支持的想法也很难实现。在2024年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高市曾表示即使当选首相也要继续参拜靖国神社。这种公然亵渎历史正义、对侵略历史没有丝毫反省的态度,引起了自民党党内的警惕。不少自民党成员担心高市上台后的死硬政策不仅会让自民党失去国内稳健保守群体的支持,还会导致日本与中国和韩国的关系同时恶化,让日本在外交领域陷入困境。高市甘做“反华急先锋”,只会更加招致党内稳健派力量的反感,最终反噬自己。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日关系政治基础,也是日方作出的明确承诺。高市等日本右翼政客仍试图染指台海局势、干涉中国内政,接连挑衅中方的政治红线,只会跳得越高、摔得越重。注定将被时代所抛弃。“台独”势力靠日本右翼站台撑腰的想法,更是根本不可能得逞。

  中国和日本长期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受益者。当下,日本需要的不是右翼势力打的“台湾牌”,更不是与美国一道限制中国的“遏华牌”,而是珍惜、巩固中日关系改善的势头,并与中韩等域内国家一道,加强区域和多边合作,共同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产供链稳定畅通,为地区稳定和发展增加更多确定性。长此以往,日本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日右翼政客窜台机关算尽难得逞

2025年04月29日 07:39   来源:环球时报   潘万历

  27日,日本国会众议员、前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高市早苗率团窜访台湾。高市选择在日本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等人率“日中友好议员联盟”来华访问时打“台湾牌”,充满其个人乃至日本右翼势力的政治算计。在当前中日关系不断改善的背景下,高市等日本右翼政客的“小动作”,不仅将损害中日两国的利益,更可能破坏来之不易的中日关系改善趋势。

  高市选择此时窜访台岛,其主要目的是为自己“拉票”,以及给日本首相、自民党现任总裁石破茂“添堵”。自诩为前首相安倍晋三接班人的高市一直对华强硬,从不掩饰其“亲台”立场,积极鼓吹“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谬论,曾公开批评石破茂的对华政策。自从在去年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失败,高市一直企图积蓄力量“东山再起”。受“黑金丑闻”影响的西村康稔、萩生田光一等原安倍派核心成员,最近因处分到期,开始重新活跃起来,而这些保守派政客恰恰是她要重点拉拢的对象。在石破茂支持率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高市可能想通过窜访台湾牵制石破茂的对华政策,为中日关系改善制造障碍,并借此巩固党内保守势力支持,为下次自民党总裁选举积蓄力量。同时,在美国发动关税战的背景下,不排除高市窜台还有加强同台当局在部分关键领域——如半导体产业——“合作”的意图。

  在西村康稔近日发表继承“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主张后,高市早苗紧接着窜访台湾,日本右翼政客的一系列举动,充分暴露了其在台湾问题上的顽固态度。这种行为不仅向“台独”分子传递错误信号,更是对日本目前面临的内外局势以及他们自己的政治前途没有一点帮助。

  首先,赖清德上台后,“台独”势力愈加猖獗,不仅在岛内无视民意大搞“绿色恐怖”,对外更是不断“抱大腿”,尤其是争取美国和日本右翼的支持。此次高市窜访台湾,就离不开“台独”智库“印太战略智库”的穿针引线。高市等右翼政客也主动配合,意图通过这种“个人秀”向外界传递出“日台关系”牢不可破的信号。这种错误举动不会给地区和平稳定带来任何正能量,其派发的所谓“定心丸”只会让“台独”势力更加误判形势,在勾连外部势力“谋独”挑衅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两岸关系和台海和平稳定造成更大危害。

  其次,在美国发动关税战后,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处境本就已经十分艰难,中日之间的经贸联系对日本而言显得更加宝贵。在3月底进行的第六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中,双方已就加强绿色发展合作、进一步推动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继续开展汽车领域合作、加强供应链合作、加强世贸组织框架下合作等内容达成二十项重要共识,同意共同致力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经贸关系。若此时中日关系因日本右翼“作妖”出现波动,影响刚达成没多久的中日经贸合作共识,日本的国家利益必然蒙受巨大损失。

  最后,高市妄图以窜台为自己争取更多支持的想法也很难实现。在2024年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高市曾表示即使当选首相也要继续参拜靖国神社。这种公然亵渎历史正义、对侵略历史没有丝毫反省的态度,引起了自民党党内的警惕。不少自民党成员担心高市上台后的死硬政策不仅会让自民党失去国内稳健保守群体的支持,还会导致日本与中国和韩国的关系同时恶化,让日本在外交领域陷入困境。高市甘做“反华急先锋”,只会更加招致党内稳健派力量的反感,最终反噬自己。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日关系政治基础,也是日方作出的明确承诺。高市等日本右翼政客仍试图染指台海局势、干涉中国内政,接连挑衅中方的政治红线,只会跳得越高、摔得越重。注定将被时代所抛弃。“台独”势力靠日本右翼站台撑腰的想法,更是根本不可能得逞。

  中国和日本长期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受益者。当下,日本需要的不是右翼势力打的“台湾牌”,更不是与美国一道限制中国的“遏华牌”,而是珍惜、巩固中日关系改善的势头,并与中韩等域内国家一道,加强区域和多边合作,共同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产供链稳定畅通,为地区稳定和发展增加更多确定性。长此以往,日本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