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适龄婚育,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奖励结婚。根据广州日报4月15日报道,广州市白云区龙归南岭村日前出台《初婚奖励实施方案(试行)》,规定双方或一方为本村户籍股东成员的初婚夫妻,最高可申领4万元奖金。(4月26日 大皖新闻)
就人口普查数据而言,我国结婚登记人数连续9年持续下降。在国家大力提倡适龄婚育的背景下,从2023年4月绍兴市上虞区推出的“对每对在上虞区登记结婚的夫妇给予价值1000元的礼包”政策到2025年4月白云区龙归南岭村初婚夫妇可最高申领4万元奖金的方案,本质上都是地方政府为了阻止结婚率断崖式下跌使出的真金白银缓解剂。从表面来看,这些奖金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新婚夫妻的经济压力,让他们在迈向婚姻殿堂时能稍微轻松一些。那么,这些看似对症下药的举措真的发挥作用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当代青年对婚姻的犹豫,远非金钱补贴可解。一方面,住房、教育、医疗与婚姻捆绑挂钩,而一线城市房价与收入不成正比,职场对育龄女性的隐性歧视,996模式下育儿时间的挤压,构成了一个远超4万元补贴的“生存不等式”。正如网友所言:“发钱不如多发点假期,降降房贷利率。”
另一方面,Z世代成长于物质丰裕、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倾向于将婚姻从“人生必选项”降级为“可选项”。这种价值转向背后,是年轻人对自我实现、生活掌控权的执着。当政府试图用奖励重构婚育秩序时,或许更该思考:如何让婚姻本身具备吸引力,而非仅靠外部刺激维持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