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取消“大小周”是进步 但也要避免副作用

2025-04-28 08:19 来源:羊城晚报

据多家媒体报道,小红书即将取消大小周,“五一”之后执行。消息很快冲上热搜榜,引发了不少讨论。据此前报道,早在2021年,快手、字节跳动等就相继宣布取消大小周,2022年得物也宣布取消大小周。据介绍,大小周为互联网行业特色的休息方式,指一个星期单休,再下个星期双休。

小红书成为继快手、字节跳动、得物等企业之后又一加入“双休阵营”的互联网公司。这一趋势反映出行业对劳动者休息权的重视,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进步。但值得警惕的是,在取消大小周的表象下,若工作量未相应调整、加班文化未根本改变,劳动者可能面临“隐性加班增多,收入反而减少”的双重困境。

大小周作为互联网行业的“特色产物”,这种模式诞生于行业野蛮生长时期,企业通过挤压员工休息时间换取竞争优势。但随着社会对劳动者权益关注度提升,以及劳动法执行力度加强,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过度加班不仅损害员工健康,长期来看更会降低创新效率。取消大小周既是法律要求,也是企业优化人才战略的必然选择。

取消大小周能否真正让劳动者受益,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工作量是否同步调整,二是加班补偿机制是否完善。现实中已出现令人担忧的苗头:某电商平台取消大小周后,有员工反映“周末不用打卡,但周一要交的PPT一份没少”;某社交App工程师透露“双休日平均要处理5次线上故障”。这种“隐形加班”使得劳动者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既失去明确的加班报酬主张依据,又难以真正脱离工作状态。

更严峻的是,部分企业将取消大小周与薪资结构调整捆绑,导致员工实际收入下降,形成“休息权有了,钱袋子瘪了”的荒诞局面。

要让双休制度释放真正价值,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其一,建立工作量评估机制,企业应按照5天/周的标准重新分配任务,而非简单将6天的工作量压缩至5天;其二,完善加班认定系统,企业必须记录每日加班时长;其三,探索弹性考核标准,科学管理比延长时间更重要。

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劳动监察,对利用通讯软件实施“隐形加班”的行为明确界定为工作时间,取消大小周不应成为企业粉饰用工环境的“面子工程”,而应成为推动管理革新的契机。当劳动者不必在“透支身体”与“收入缩水”间做选择题,当休息权与报酬权形成良性循环,企业才能真正收获可持续的创新动力。

互联网行业这场作息改革,或许该从“取消一个旧制度”升级为“建立一套新规则”,毕竟健康发展的行业生态,永远比短期的人力压榨更有生命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企业取消“大小周”是进步 但也要避免副作用

2025年04月28日 08:19   来源:羊城晚报   苑广阔

据多家媒体报道,小红书即将取消大小周,“五一”之后执行。消息很快冲上热搜榜,引发了不少讨论。据此前报道,早在2021年,快手、字节跳动等就相继宣布取消大小周,2022年得物也宣布取消大小周。据介绍,大小周为互联网行业特色的休息方式,指一个星期单休,再下个星期双休。

小红书成为继快手、字节跳动、得物等企业之后又一加入“双休阵营”的互联网公司。这一趋势反映出行业对劳动者休息权的重视,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进步。但值得警惕的是,在取消大小周的表象下,若工作量未相应调整、加班文化未根本改变,劳动者可能面临“隐性加班增多,收入反而减少”的双重困境。

大小周作为互联网行业的“特色产物”,这种模式诞生于行业野蛮生长时期,企业通过挤压员工休息时间换取竞争优势。但随着社会对劳动者权益关注度提升,以及劳动法执行力度加强,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过度加班不仅损害员工健康,长期来看更会降低创新效率。取消大小周既是法律要求,也是企业优化人才战略的必然选择。

取消大小周能否真正让劳动者受益,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工作量是否同步调整,二是加班补偿机制是否完善。现实中已出现令人担忧的苗头:某电商平台取消大小周后,有员工反映“周末不用打卡,但周一要交的PPT一份没少”;某社交App工程师透露“双休日平均要处理5次线上故障”。这种“隐形加班”使得劳动者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既失去明确的加班报酬主张依据,又难以真正脱离工作状态。

更严峻的是,部分企业将取消大小周与薪资结构调整捆绑,导致员工实际收入下降,形成“休息权有了,钱袋子瘪了”的荒诞局面。

要让双休制度释放真正价值,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其一,建立工作量评估机制,企业应按照5天/周的标准重新分配任务,而非简单将6天的工作量压缩至5天;其二,完善加班认定系统,企业必须记录每日加班时长;其三,探索弹性考核标准,科学管理比延长时间更重要。

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劳动监察,对利用通讯软件实施“隐形加班”的行为明确界定为工作时间,取消大小周不应成为企业粉饰用工环境的“面子工程”,而应成为推动管理革新的契机。当劳动者不必在“透支身体”与“收入缩水”间做选择题,当休息权与报酬权形成良性循环,企业才能真正收获可持续的创新动力。

互联网行业这场作息改革,或许该从“取消一个旧制度”升级为“建立一套新规则”,毕竟健康发展的行业生态,永远比短期的人力压榨更有生命力。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