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报道,小红书即将取消大小周,“五一”之后执行。消息很快冲上热搜榜,引发了不少讨论。据此前报道,早在2021年,快手、字节跳动等就相继宣布取消大小周,2022年得物也宣布取消大小周。据介绍,大小周为互联网行业特色的休息方式,指一个星期单休,再下个星期双休。
小红书成为继快手、字节跳动、得物等企业之后又一加入“双休阵营”的互联网公司。这一趋势反映出行业对劳动者休息权的重视,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进步。但值得警惕的是,在取消大小周的表象下,若工作量未相应调整、加班文化未根本改变,劳动者可能面临“隐性加班增多,收入反而减少”的双重困境。
大小周作为互联网行业的“特色产物”,这种模式诞生于行业野蛮生长时期,企业通过挤压员工休息时间换取竞争优势。但随着社会对劳动者权益关注度提升,以及劳动法执行力度加强,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过度加班不仅损害员工健康,长期来看更会降低创新效率。取消大小周既是法律要求,也是企业优化人才战略的必然选择。
取消大小周能否真正让劳动者受益,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工作量是否同步调整,二是加班补偿机制是否完善。现实中已出现令人担忧的苗头:某电商平台取消大小周后,有员工反映“周末不用打卡,但周一要交的PPT一份没少”;某社交App工程师透露“双休日平均要处理5次线上故障”。这种“隐形加班”使得劳动者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既失去明确的加班报酬主张依据,又难以真正脱离工作状态。
更严峻的是,部分企业将取消大小周与薪资结构调整捆绑,导致员工实际收入下降,形成“休息权有了,钱袋子瘪了”的荒诞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