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2025-04-25 07:28 来源:光明日报

杜甫《偶题》诗的开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既强调了文学创作的重大使命,也道出了写作者的个中滋味。这两句诗,谈的是文章的创作态度,对我们今日的改进文风,也有借鉴意义。

写文章,应葆有做“千古事”的正心诚意。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所指出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现世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都如过眼云烟,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却有可能流芳百世。作家去世了,其作品仍有机会在后世传颂众口,可算是作家生命的延续。李白的诗中也说:“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文章写出来,不仅仅是给自己看的,也不仅仅是给一时、一地的人看的,它有可能超越时空、流传千古,所以文学创作应该心怀敬畏,郑重其事,万不可敷衍塞责。

写文章,应该是自己“寸心”的自然流露。“言为心声”“文贵己出”,文学创作需要真挚的情感和自我的表达。《毛诗序》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有当作者内心的情感被触动或激发起来,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作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出自本心的真挚情感才能打动读者,更具生命力。中国古人写诗作文,往往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并融入自己的理想情感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真实记录下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千百年后的我们再诵读这些作品,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正是文学创作的真谛。

写文章,遣词造句需反复斟酌,计较“得失”,不断打磨修订。“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比如贾岛“推敲”的故事,还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也是多方考量后改定的版本,等等。叶圣陶先生认为,“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讲求生活快节奏、工作高效率的当下,更呼唤“工匠精神”,文字工作者的“工匠精神”,当体现在对文字“得失”的讲究上,“玉不琢,不成器”,修改正是精雕细琢,将毛坯变为艺术品的过程,这就需要不厌其烦的耐心和殚精竭虑的投入。

(作者:张静,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2025年04月25日 07:28   来源:光明日报   张静

杜甫《偶题》诗的开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既强调了文学创作的重大使命,也道出了写作者的个中滋味。这两句诗,谈的是文章的创作态度,对我们今日的改进文风,也有借鉴意义。

写文章,应葆有做“千古事”的正心诚意。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所指出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现世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都如过眼云烟,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却有可能流芳百世。作家去世了,其作品仍有机会在后世传颂众口,可算是作家生命的延续。李白的诗中也说:“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文章写出来,不仅仅是给自己看的,也不仅仅是给一时、一地的人看的,它有可能超越时空、流传千古,所以文学创作应该心怀敬畏,郑重其事,万不可敷衍塞责。

写文章,应该是自己“寸心”的自然流露。“言为心声”“文贵己出”,文学创作需要真挚的情感和自我的表达。《毛诗序》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有当作者内心的情感被触动或激发起来,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作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出自本心的真挚情感才能打动读者,更具生命力。中国古人写诗作文,往往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并融入自己的理想情感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真实记录下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千百年后的我们再诵读这些作品,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正是文学创作的真谛。

写文章,遣词造句需反复斟酌,计较“得失”,不断打磨修订。“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比如贾岛“推敲”的故事,还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也是多方考量后改定的版本,等等。叶圣陶先生认为,“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讲求生活快节奏、工作高效率的当下,更呼唤“工匠精神”,文字工作者的“工匠精神”,当体现在对文字“得失”的讲究上,“玉不琢,不成器”,修改正是精雕细琢,将毛坯变为艺术品的过程,这就需要不厌其烦的耐心和殚精竭虑的投入。

(作者:张静,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