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偶题》诗的开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既强调了文学创作的重大使命,也道出了写作者的个中滋味。这两句诗,谈的是文章的创作态度,对我们今日的改进文风,也有借鉴意义。
写文章,应葆有做“千古事”的正心诚意。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所指出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现世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都如过眼云烟,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却有可能流芳百世。作家去世了,其作品仍有机会在后世传颂众口,可算是作家生命的延续。李白的诗中也说:“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文章写出来,不仅仅是给自己看的,也不仅仅是给一时、一地的人看的,它有可能超越时空、流传千古,所以文学创作应该心怀敬畏,郑重其事,万不可敷衍塞责。
写文章,应该是自己“寸心”的自然流露。“言为心声”“文贵己出”,文学创作需要真挚的情感和自我的表达。《毛诗序》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有当作者内心的情感被触动或激发起来,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作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出自本心的真挚情感才能打动读者,更具生命力。中国古人写诗作文,往往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并融入自己的理想情感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真实记录下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千百年后的我们再诵读这些作品,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正是文学创作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