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年来市场上存在“心机商标”泛滥的现象:从“壹号土”猪肉,到“树上熟”水果,再到“山里来的土”鸡蛋,商家通过拆分词汇、夸大描述、模糊标注等方式,将商标异化为误导消费者的“文字陷阱”,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
“心机商标”的本质,是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精心设计的商标误导消费者认知。商家深谙消费者“天然”“健康”“高端”等心理需求,通过商标设计制造信息差,混淆视听,甚至通过虚假认证标识误导消费者。这种操作的常见套路就是拆分词汇,通过商标与商品之间的词汇进行组合,在规避商标注册限制的同时,引发消费者的正面联想。
比如“壹号土”猪肉,单纯从商标来看,“壹号土”似乎平平无奇,不会造成消费者误解,但当“壹号土”与猪肉同时印在商品包装上,消费者自然地将商品联想为“壹号土猪肉”,或者是“壹号”土猪肉。商品还是那个商品,换个商标,身价立马就上来了,商家也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另一种套路,就是商家夸大虚假描述。比如,前一段,有款名为“千禾0”的酱油,许多消费者一直以为是“零添加”酱油,从而形成这款酱油品质优于普通酱油的认知。然而,不久前,这款酱油被检测出含镉,消费者才恍然大悟,原来商家标榜的“千禾0”,也只是个商标。
这些商家的种种套路,不管主观上作何解释,客观上总难洗刷“带有欺骗性”的嫌疑。“心机商标”的泛滥,违背了商标作为“商品来源识别标识”的本质功能,将价值交换异化为信息博弈,最终透支的是整个行业的信用根基。对消费者而言,这损害了知情权,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对市场而言,这无异于不正当竞争,如果任其发展,难免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