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不能“想唱就唱”

2025-04-24 07:50 来源:工人日报

  未经许可在网络直播中演唱、播放、朗诵他人作品;在直播间开展“陪你看(影视剧、体育赛事等)”“为你读(小说、散文等)”活动……据央视新闻报道,4月22日,北京互联网法院通报建院以来涉网络直播著作权案件的审理情况。通报显示,大量主播缺乏基本的知识产权保护常识,直播时随手播放影视剧、演唱歌曲等现象十分普遍,并提示相关行为涉嫌侵权,要高度注意。

  近年来,网络视听类应用的用户规模逐年增长,在短视频制作或主播直播过程中随手配段背景音乐、唱几句流行歌曲、播一会儿影视剧或电影,甚至是朗诵和介绍书籍作品,都有一定的侵权风险。有调查显示,某短视频平台涉嫌音乐侵权视频便逾8000万个。

  原创音乐等原创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网络主播不能“拿来即用”。此番通报不仅为广大主播提了个醒,也为网络平台敲响了警钟。通报的一起案件中,被告在直播带货时使用原告录音制品作为背景音乐,却并未向原告支付使用费用,法院最终判决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800元及合理开支40元。而在另一起案件中,直播平台未经合法授权提供录音制品供主播使用,最终被法院判决构成侵权,作出赔偿。

  网络直播侵犯著作权较为普遍,主播、平台为何想唱就唱、想读就读、想用就用?一方面,一些音乐确实是通过平台而火起来的,这让一些平台自认为是音乐人的“伯乐”,觉得音乐人没有不感谢平台反倒向平台索要版权费的理由;另一方面,被侵权的原创作者相对弱势,维权成本往往较大,而且存在维权不成反被平台“封杀”等担忧,因而面对侵权行为时只能忍气吞声。这些都进一步助长了网络直播侵权乱象。

  当然,随着近年来相关案例越来越多,原创作者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音集协等相关机构也在主动为原创作者维权,一些短视频平台版权意识也有所增强,涉网络直播著作权侵权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网络直播仍然是知识产权侵权的“重灾区”。

  对此,相关方面要继续加强对音乐等原创作品的保护,加大对原创作者维权的帮扶力度,同时要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引导其不断提高版权保护意识、守土有责,对著作权侵权乱象不“带头”、零容忍。平台也应充分认识到依法运营才是平台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监督之网则须进一步织密织严,对侵权行为要依法打击、严肃惩治。

  遏制网络直播著作权侵权乱象,是在保护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和创作积极性,是为知识产权保驾护航。期待相关各方拧紧责任链条,形成包括行业协会、司法部门、网络平台、主播及广大网友等在内的坚固“堤坝”,合力阻挡知产侵权“洪水”向直播间蔓延。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络直播不能“想唱就唱”

2025年04月24日 07:50   来源:工人日报   戴先任

  未经许可在网络直播中演唱、播放、朗诵他人作品;在直播间开展“陪你看(影视剧、体育赛事等)”“为你读(小说、散文等)”活动……据央视新闻报道,4月22日,北京互联网法院通报建院以来涉网络直播著作权案件的审理情况。通报显示,大量主播缺乏基本的知识产权保护常识,直播时随手播放影视剧、演唱歌曲等现象十分普遍,并提示相关行为涉嫌侵权,要高度注意。

  近年来,网络视听类应用的用户规模逐年增长,在短视频制作或主播直播过程中随手配段背景音乐、唱几句流行歌曲、播一会儿影视剧或电影,甚至是朗诵和介绍书籍作品,都有一定的侵权风险。有调查显示,某短视频平台涉嫌音乐侵权视频便逾8000万个。

  原创音乐等原创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网络主播不能“拿来即用”。此番通报不仅为广大主播提了个醒,也为网络平台敲响了警钟。通报的一起案件中,被告在直播带货时使用原告录音制品作为背景音乐,却并未向原告支付使用费用,法院最终判决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800元及合理开支40元。而在另一起案件中,直播平台未经合法授权提供录音制品供主播使用,最终被法院判决构成侵权,作出赔偿。

  网络直播侵犯著作权较为普遍,主播、平台为何想唱就唱、想读就读、想用就用?一方面,一些音乐确实是通过平台而火起来的,这让一些平台自认为是音乐人的“伯乐”,觉得音乐人没有不感谢平台反倒向平台索要版权费的理由;另一方面,被侵权的原创作者相对弱势,维权成本往往较大,而且存在维权不成反被平台“封杀”等担忧,因而面对侵权行为时只能忍气吞声。这些都进一步助长了网络直播侵权乱象。

  当然,随着近年来相关案例越来越多,原创作者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音集协等相关机构也在主动为原创作者维权,一些短视频平台版权意识也有所增强,涉网络直播著作权侵权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网络直播仍然是知识产权侵权的“重灾区”。

  对此,相关方面要继续加强对音乐等原创作品的保护,加大对原创作者维权的帮扶力度,同时要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引导其不断提高版权保护意识、守土有责,对著作权侵权乱象不“带头”、零容忍。平台也应充分认识到依法运营才是平台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监督之网则须进一步织密织严,对侵权行为要依法打击、严肃惩治。

  遏制网络直播著作权侵权乱象,是在保护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和创作积极性,是为知识产权保驾护航。期待相关各方拧紧责任链条,形成包括行业协会、司法部门、网络平台、主播及广大网友等在内的坚固“堤坝”,合力阻挡知产侵权“洪水”向直播间蔓延。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