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白马寺墓主人“盖棺定论”

2025-04-24 07:03 来源:南方日报

到底是大唐名相狄仁杰,还是和武则天关系特殊的薛怀义?关于河南白马寺的墓主人,历来争议不断。最近有网民发帖称,此墓最近挂上了“狄仁杰墓”的公示牌。4月22日,当地相关部门回应,前两年,该墓已经过专家确认是狄仁杰墓,挂牌是上级部门的要求。

这算是“盖棺定论”了吗?

洛阳市文物局方面的回答耐人寻味——目前主流的观点是,根据现场碑刻记载以及史料分析,白马寺内该墓就是狄仁杰墓,论证细节是否对外目前暂无法透露,至于外界有不同的观点,只要合情合理,应当允许存在。不过,从实际来看,不乏有学者和网友认为此结论值得商榷。

据澎湃新闻的报道,狄仁杰墓之说可能是个误解。有考古学者曾撰文表示,因薛怀义葬于白马寺,又为梁国公,与狄仁杰同一封号,故宋人范致虚误以为这里就是狄仁杰墓而建祠、刻石、表墓,如此以讹传讹至明清不辍。一位唐代文史研究者对此表示:“凭明清的碑刻断定唐代古墓,缺乏唐代实物证据,结论让人生疑。”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考古是自带魅力的,但也是错综复杂的。确认墓主人身份,往往是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须经过一系列严谨的调查、取证以及认定程序,从持续多年的“曹操墓真假之争”就可见一斑。当文献记载、墓葬品等级、个性化特征等多重信息完美吻合,都指向了同一个人,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这是最理想的情况。比如,西汉时期的南越王墓和海昏侯墓,其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就源自墓葬内的随身印章,是较为难得的例子。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各有各的说法,挖一挖不就清楚了吗?可能是受部分影视剧、盗墓小说、历史戏说影响,一些人所理解的考古,很多时候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受传统观念、保护技术等因素所限,考古界的原则恰恰是“能不挖就不挖,能少挖就少挖”,海昏侯墓正是因为盗墓贼的光顾而意外重现,属于抢救性挖掘。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形成这样的印象:相比狡猾的盗墓团伙,考古工作总显得慢了一步。这堵无形的认知之墙,可谓由来已久。

对历史感兴趣是好事,然而,隔阂总要打破,事实不可不辨。近年来,同样是在洛阳,就有人私自在邙山为李煜、王之涣、孟郊、嵇康等历史文化名人立起墓碑,还成了网红打卡点,即便当地文旅部门多次表示缺乏考古依据,也架不住连游学团也来凑一凑热闹。以此观之,白马寺景区的梁国公墓主人是谁,或许有的游客并不是很在乎,但相信更多的人还是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毕竟在大家心目中,狄仁杰可谓是“正义化身”,不是恃宠而骄的薛怀义所能“碰瓷”的。

从文旅发展的逻辑出发,名人墓冢的归属“兹事体大”。君不见,争抢名人故里之风多年来从未消停,且不说李白、诸葛亮等被多地“认领”,就连孙悟空、哪吒这种神话人物,也同样没被放过。对于狄仁杰墓所在地,此前也曾有多种说法,如陕西乾陵、安徽安庆太湖等。此番白马寺允许合理质疑,固然是必要的。进一步来看,对历史最大的敬畏,是通过持续的学术对话,积极的信息公开,严谨深入的研究,不断接近那个真相,即便结论一直在路上,甚至永远没有答案。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如何看待分歧,比分歧本身更重要。那么,不妨借用《神探狄仁杰》里的一句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谁来为白马寺墓主人“盖棺定论”

2025年04月24日 07:03   来源:南方日报   钟颐

到底是大唐名相狄仁杰,还是和武则天关系特殊的薛怀义?关于河南白马寺的墓主人,历来争议不断。最近有网民发帖称,此墓最近挂上了“狄仁杰墓”的公示牌。4月22日,当地相关部门回应,前两年,该墓已经过专家确认是狄仁杰墓,挂牌是上级部门的要求。

这算是“盖棺定论”了吗?

洛阳市文物局方面的回答耐人寻味——目前主流的观点是,根据现场碑刻记载以及史料分析,白马寺内该墓就是狄仁杰墓,论证细节是否对外目前暂无法透露,至于外界有不同的观点,只要合情合理,应当允许存在。不过,从实际来看,不乏有学者和网友认为此结论值得商榷。

据澎湃新闻的报道,狄仁杰墓之说可能是个误解。有考古学者曾撰文表示,因薛怀义葬于白马寺,又为梁国公,与狄仁杰同一封号,故宋人范致虚误以为这里就是狄仁杰墓而建祠、刻石、表墓,如此以讹传讹至明清不辍。一位唐代文史研究者对此表示:“凭明清的碑刻断定唐代古墓,缺乏唐代实物证据,结论让人生疑。”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考古是自带魅力的,但也是错综复杂的。确认墓主人身份,往往是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须经过一系列严谨的调查、取证以及认定程序,从持续多年的“曹操墓真假之争”就可见一斑。当文献记载、墓葬品等级、个性化特征等多重信息完美吻合,都指向了同一个人,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这是最理想的情况。比如,西汉时期的南越王墓和海昏侯墓,其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就源自墓葬内的随身印章,是较为难得的例子。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各有各的说法,挖一挖不就清楚了吗?可能是受部分影视剧、盗墓小说、历史戏说影响,一些人所理解的考古,很多时候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受传统观念、保护技术等因素所限,考古界的原则恰恰是“能不挖就不挖,能少挖就少挖”,海昏侯墓正是因为盗墓贼的光顾而意外重现,属于抢救性挖掘。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形成这样的印象:相比狡猾的盗墓团伙,考古工作总显得慢了一步。这堵无形的认知之墙,可谓由来已久。

对历史感兴趣是好事,然而,隔阂总要打破,事实不可不辨。近年来,同样是在洛阳,就有人私自在邙山为李煜、王之涣、孟郊、嵇康等历史文化名人立起墓碑,还成了网红打卡点,即便当地文旅部门多次表示缺乏考古依据,也架不住连游学团也来凑一凑热闹。以此观之,白马寺景区的梁国公墓主人是谁,或许有的游客并不是很在乎,但相信更多的人还是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毕竟在大家心目中,狄仁杰可谓是“正义化身”,不是恃宠而骄的薛怀义所能“碰瓷”的。

从文旅发展的逻辑出发,名人墓冢的归属“兹事体大”。君不见,争抢名人故里之风多年来从未消停,且不说李白、诸葛亮等被多地“认领”,就连孙悟空、哪吒这种神话人物,也同样没被放过。对于狄仁杰墓所在地,此前也曾有多种说法,如陕西乾陵、安徽安庆太湖等。此番白马寺允许合理质疑,固然是必要的。进一步来看,对历史最大的敬畏,是通过持续的学术对话,积极的信息公开,严谨深入的研究,不断接近那个真相,即便结论一直在路上,甚至永远没有答案。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如何看待分歧,比分歧本身更重要。那么,不妨借用《神探狄仁杰》里的一句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