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生态路 自有豹归来

2025-04-24 06:57 来源:北京晚报

山林中的顶级捕食者华北豹,在北京销声匿迹已有30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京冀晋三地生态修复,华北豹近几年频繁在北京周边现身,最近的一次距京西仅20多公里。据本报报道,未来十年,京冀晋三地将在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地区补植1000万株栎树,同时优化现有林地的林分结构和林下植被,为华北豹打通进京路。

华北豹又名中国豹,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北京曾是其老家。然而,由于人类活动日趋频繁、城市不断扩张等因素,华北豹逐渐远离北京,上一次现身北京还是30年前。从昔日的销声匿迹到后来的频频现身,再到现在近距离“豹”到,华北豹的“返家史”,折射出北京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有的吃、有地儿住、有的玩,顶级捕食者才能回来、才会长住。近日发布的《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5)》显示,全市陆生野生动物已达33目108科620种,较2024年新增8种。自2021年新名录发布以来,全市共增加24种野生动物。不止“豹”到,其他野生动物也纷至沓来,表明北京及周边地区生态保护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正日益提升。

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华北豹离“落户”北京,还有20公里的山林要走。让这一段距离变成通途,尽快缩短华北豹的进京时间,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值得期待的是,京冀晋三地正在携手延伸“绿色通道”,比如补植栎类等乡土阔叶乔木树种以养活狍子、松鼠等,为华北豹提供充足“食物库”。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让“绿色通道”更加畅通安全,华北豹等野生动物才能生活得无忧无虑。

开辟华北豹回京“绿色通道”,为保护珍稀濒危动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北京样本。华北豹离京越来越近,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的画卷也正在徐徐展开。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通生态路 自有豹归来

2025年04月24日 06:57   来源:北京晚报   李松林

山林中的顶级捕食者华北豹,在北京销声匿迹已有30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京冀晋三地生态修复,华北豹近几年频繁在北京周边现身,最近的一次距京西仅20多公里。据本报报道,未来十年,京冀晋三地将在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地区补植1000万株栎树,同时优化现有林地的林分结构和林下植被,为华北豹打通进京路。

华北豹又名中国豹,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北京曾是其老家。然而,由于人类活动日趋频繁、城市不断扩张等因素,华北豹逐渐远离北京,上一次现身北京还是30年前。从昔日的销声匿迹到后来的频频现身,再到现在近距离“豹”到,华北豹的“返家史”,折射出北京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有的吃、有地儿住、有的玩,顶级捕食者才能回来、才会长住。近日发布的《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5)》显示,全市陆生野生动物已达33目108科620种,较2024年新增8种。自2021年新名录发布以来,全市共增加24种野生动物。不止“豹”到,其他野生动物也纷至沓来,表明北京及周边地区生态保护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正日益提升。

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华北豹离“落户”北京,还有20公里的山林要走。让这一段距离变成通途,尽快缩短华北豹的进京时间,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值得期待的是,京冀晋三地正在携手延伸“绿色通道”,比如补植栎类等乡土阔叶乔木树种以养活狍子、松鼠等,为华北豹提供充足“食物库”。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让“绿色通道”更加畅通安全,华北豹等野生动物才能生活得无忧无虑。

开辟华北豹回京“绿色通道”,为保护珍稀濒危动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北京样本。华北豹离京越来越近,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的画卷也正在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