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脑瘫”正名,是一场公共认知的觉醒

2025-04-23 06:59 来源:红网

“如果癌症等疾病不该用来骂人,那么脑瘫、智力障碍、唐氏综合征也不该。它们同样是疾病,是痛苦。”——这是周书萱的一句“日常发言”,却击中了无数人心底最沉默的共识。(4月20日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作为一位脑瘫患者,她从旁听生一路逆风而行,考入北京印刷学院,再到用视频鼓励更多病友,周书萱不仅是在为自己争取尊重,她更是在为千千万万被标签化的生命,争取一个公平、平等、被理解的社会环境。

病痛本不应成为羞耻的“原罪”,但现实中,“脑瘫”却常常被曲解为“侮辱性用语”。偏见与误解,像无形的枷锁,困住的不只是病人的身心,更裹挟了整个社会的文明温度。而周书萱,正在用一次次视频发声、一次次自我突破,为这一疾病群体正名:脑瘫不是懒惰,不是愚钝,更不是“应该隐藏”的耻辱,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被看见的存在。

她的成长之路,是一部关于爱与坚持的真实纪录。从六个月大的确诊,到妈妈辞职陪伴求医;从特殊教育学校到普通小学的“军令状”;从青海到北京,再到一个人乘高铁、坐飞机完成旅行,周书萱正在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人生,也丈量着一个社会对“不同”的包容度。

周书萱的表达,并非呐喊式的控诉,而是平和而坚定地告诉世界:我同样可以做到常人能做到的事,我渴望被公平对待,我也拥有追逐梦想的权利。评论区有人留言,看完她的视频,愿意在生活中多一些理解、少一点误会。这就是改变的开始。而这种改变,或许正是“正名”的深层意义——它不在于定义词语的“表意正确”,而在于唤醒公众内心的同理心,在于推动制度更有温度的调整。

一个周书萱,点亮的是希望;无数个周书萱,照见的是未来。正如她所说:“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是因为我早已能在风中站稳。”这份坚定,是对世界最有力的回应。让我们与她一起,为“脑瘫”正名,也为更多“不同”正名。让理解替代偏见,让尊重成为常态,这才是真正的文明之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脑瘫”正名,是一场公共认知的觉醒

2025年04月23日 06:59   来源:红网   严远吉

“如果癌症等疾病不该用来骂人,那么脑瘫、智力障碍、唐氏综合征也不该。它们同样是疾病,是痛苦。”——这是周书萱的一句“日常发言”,却击中了无数人心底最沉默的共识。(4月20日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作为一位脑瘫患者,她从旁听生一路逆风而行,考入北京印刷学院,再到用视频鼓励更多病友,周书萱不仅是在为自己争取尊重,她更是在为千千万万被标签化的生命,争取一个公平、平等、被理解的社会环境。

病痛本不应成为羞耻的“原罪”,但现实中,“脑瘫”却常常被曲解为“侮辱性用语”。偏见与误解,像无形的枷锁,困住的不只是病人的身心,更裹挟了整个社会的文明温度。而周书萱,正在用一次次视频发声、一次次自我突破,为这一疾病群体正名:脑瘫不是懒惰,不是愚钝,更不是“应该隐藏”的耻辱,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被看见的存在。

她的成长之路,是一部关于爱与坚持的真实纪录。从六个月大的确诊,到妈妈辞职陪伴求医;从特殊教育学校到普通小学的“军令状”;从青海到北京,再到一个人乘高铁、坐飞机完成旅行,周书萱正在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人生,也丈量着一个社会对“不同”的包容度。

周书萱的表达,并非呐喊式的控诉,而是平和而坚定地告诉世界:我同样可以做到常人能做到的事,我渴望被公平对待,我也拥有追逐梦想的权利。评论区有人留言,看完她的视频,愿意在生活中多一些理解、少一点误会。这就是改变的开始。而这种改变,或许正是“正名”的深层意义——它不在于定义词语的“表意正确”,而在于唤醒公众内心的同理心,在于推动制度更有温度的调整。

一个周书萱,点亮的是希望;无数个周书萱,照见的是未来。正如她所说:“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是因为我早已能在风中站稳。”这份坚定,是对世界最有力的回应。让我们与她一起,为“脑瘫”正名,也为更多“不同”正名。让理解替代偏见,让尊重成为常态,这才是真正的文明之光。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