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板凳族”背后之问:便利与规则如何共生?

2025-04-23 06:59 来源:红网

4月22日,上海地铁官方针对车厢内“板凳族”现象发布提醒,表示他们不提倡在地铁车厢内使用小板凳,希望广大乘客可以互相提醒,积极配合,文明乘地铁,勿做“板凳族”。(4月22日 《潇湘晨报》)

这篇微博引起了广泛讨论。有网友心疼通勤者的艰辛,认为“带凳子是无奈之举”;也有乘客愤怒谴责这种行为是“侵占公共空间的自私行为”。其实,这场关于小板凳的争论,也让我们不由得思考——当个人便利与公共秩序产生冲突时,我们该以何种姿态寻找平衡点?

在社交媒体上,部分网友认为“板凳族”是迫于通勤的无奈。他们认为,这些“板凳族”每日需要通勤很久,很多时候需要在地铁上站立,非常辛苦,他们试图以此证明“板凳族”的正当性。但是,公共交通从来不是私人空间的延伸部分。据统计,上海地铁单日客流量超1200万人次,如果有人自带板凳的话,也会挤占其他人的站立空间。与此同时,地铁中的人群是流动的,有一定的踩踏危险,板凳的存在也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由此可见,所谓“自备板凳”的便利,其实颇有几分将个人舒适凌驾于公共权益之上的意思。

这种对公共规则的消解也可能造成更不好的影响:如果人们都效仿这些“板凳族”的做法,地铁盛行起“自备板凳”,不仅我们的公共空间将被侵占,自身的规则意识也将被蚕食:它暗示着公共规则存在弹性空间,个体需求可以突破制度边界。这种认知一旦扩散,将引发可怕的“破窗效应”:今天能为舒适让渡站立空间,明天就可能为便捷跨越安全红线。更危险的是,当违规行为被冠以“情有可原”的标签,规则的神圣性将逐渐瓦解,社会共识的基础也随之动摇。最终,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规则失序的受害者——当紧急情况来临时,被杂物堵塞的逃生通道、因混乱引发的踩踏事故,都是对群体性漠视规则的反馈。

但我们不能完全将这种责任归咎于个体。上海的轨道交通系统日均承载千万人次,这些人平均有着超长通勤时间,“板凳族”的出现其实也暴露出地铁在公共服务精细化的短板。当职住分离、超长通勤时间成为大城市发展的常态,基础设施的人性化关怀不应止步于运输功能的实现。如何在效率与舒适、秩序与温度之间寻求平衡,考验了城市治理的智慧。这既需要硬件设施的创新升级,更需要服务理念的深层变革。

破解“板凳族”困局不能仅仅止步于呼吁乘客,而是需要多方一起去治理。在规则层面,要确立清晰的行为边界,让“禁止侵占公共空间”成为不可逾越的规则;在服务层面,可通过优化车厢布局、动态调整运力等方式提升乘客出行体验;在文明层面,则需培育“权利与责任对等”的公民意识。当每个乘客都意识到:自己伸展开的不仅是折叠凳,更是对公众秩序的破坏,“板凳族”现象才能真正消退。

我们可以借地铁空间来观察城市文明。当我们争论乘客该不该带小板凳时,实质上也是在思考:在大规模城市治理中,如何既守护规则的刚性又不失人性的温度?答案或许就藏在“边界感”三个字中——对公共空间心存敬畏,对他人权益保有尊重,对城市文明恪守承诺。这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更是现代公民应有的精神自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地铁“板凳族”背后之问:便利与规则如何共生?

2025年04月23日 06:59   来源:红网   乔佳一

4月22日,上海地铁官方针对车厢内“板凳族”现象发布提醒,表示他们不提倡在地铁车厢内使用小板凳,希望广大乘客可以互相提醒,积极配合,文明乘地铁,勿做“板凳族”。(4月22日 《潇湘晨报》)

这篇微博引起了广泛讨论。有网友心疼通勤者的艰辛,认为“带凳子是无奈之举”;也有乘客愤怒谴责这种行为是“侵占公共空间的自私行为”。其实,这场关于小板凳的争论,也让我们不由得思考——当个人便利与公共秩序产生冲突时,我们该以何种姿态寻找平衡点?

在社交媒体上,部分网友认为“板凳族”是迫于通勤的无奈。他们认为,这些“板凳族”每日需要通勤很久,很多时候需要在地铁上站立,非常辛苦,他们试图以此证明“板凳族”的正当性。但是,公共交通从来不是私人空间的延伸部分。据统计,上海地铁单日客流量超1200万人次,如果有人自带板凳的话,也会挤占其他人的站立空间。与此同时,地铁中的人群是流动的,有一定的踩踏危险,板凳的存在也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由此可见,所谓“自备板凳”的便利,其实颇有几分将个人舒适凌驾于公共权益之上的意思。

这种对公共规则的消解也可能造成更不好的影响:如果人们都效仿这些“板凳族”的做法,地铁盛行起“自备板凳”,不仅我们的公共空间将被侵占,自身的规则意识也将被蚕食:它暗示着公共规则存在弹性空间,个体需求可以突破制度边界。这种认知一旦扩散,将引发可怕的“破窗效应”:今天能为舒适让渡站立空间,明天就可能为便捷跨越安全红线。更危险的是,当违规行为被冠以“情有可原”的标签,规则的神圣性将逐渐瓦解,社会共识的基础也随之动摇。最终,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规则失序的受害者——当紧急情况来临时,被杂物堵塞的逃生通道、因混乱引发的踩踏事故,都是对群体性漠视规则的反馈。

但我们不能完全将这种责任归咎于个体。上海的轨道交通系统日均承载千万人次,这些人平均有着超长通勤时间,“板凳族”的出现其实也暴露出地铁在公共服务精细化的短板。当职住分离、超长通勤时间成为大城市发展的常态,基础设施的人性化关怀不应止步于运输功能的实现。如何在效率与舒适、秩序与温度之间寻求平衡,考验了城市治理的智慧。这既需要硬件设施的创新升级,更需要服务理念的深层变革。

破解“板凳族”困局不能仅仅止步于呼吁乘客,而是需要多方一起去治理。在规则层面,要确立清晰的行为边界,让“禁止侵占公共空间”成为不可逾越的规则;在服务层面,可通过优化车厢布局、动态调整运力等方式提升乘客出行体验;在文明层面,则需培育“权利与责任对等”的公民意识。当每个乘客都意识到:自己伸展开的不仅是折叠凳,更是对公众秩序的破坏,“板凳族”现象才能真正消退。

我们可以借地铁空间来观察城市文明。当我们争论乘客该不该带小板凳时,实质上也是在思考:在大规模城市治理中,如何既守护规则的刚性又不失人性的温度?答案或许就藏在“边界感”三个字中——对公共空间心存敬畏,对他人权益保有尊重,对城市文明恪守承诺。这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更是现代公民应有的精神自觉。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