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伸向孩子的诈骗之手

2025-04-23 06:42 来源:人民日报

近期,山东菏泽一名9岁男孩玩网游“蛋仔派对”时,因轻信游戏好友能赠送游戏皮肤被骗5万多元。

冒充游戏客服骗取钱财,假扮明星发福利诱导转账,伪装警察恐吓逼迫……这些骗局利用未成年人对游戏的喜爱、对偶像的崇拜、对社会现实认识的不足,精心设计陷阱,让缺乏判断力的孩子坠入圈套。对任何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行为,公安部门都要坚决打击,从源头上斩断伸向孩子的黑暗之手。

未成年人被骗,原因很多。孩子们心智尚未成熟,对金钱也没有清晰概念,很容易因诈骗话术而恐慌。有的未成年人在犯错时不敢第一时间告诉父母,家长对数字设备的监管缺位,平台对内容的审查存在漏洞,这些都在无形中为诈骗分子打开方便之门。

未成年人被骗,不仅遭受财产损失,还容易自责、恐惧。这种精神内耗会带来社交障碍,影响健康成长。保护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多方合力,筑牢反诈防线。

家长是第一道防线。父母长辈要保管好支付密码,谨慎使用“免密支付”功能;要加强对孩子使用网络情况的监督,了解他们的网络行为,并帮助他们提高防范意识。监管之外,亲子间还应建立信任关系、相互理解体谅,给孩子适当的容错空间,形成包容温馨的家庭氛围。这样,孩子一旦遇到诈骗敢于第一时间向父母求助,不会因担心被责骂而选择隐瞒,留下止损、报警的时间窗口,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社会各方的应对措施也要跟上。学校应开设防诈课程,邀请公安部门定期举办“反诈宣传进校园”活动,告知孩子们有哪些新型诈骗套路,教会他们如何识别、防范,倘若遭遇诈骗该如何应对。同时,网络管理部门要强制平台落实未成年人防沉迷与交易验证责任。

游戏、社交等线上平台要建设和完善青少年模式,对免费领取游戏道具等涉诈内容严格审查;可开发智能风险识别系统,基于大数据实时分析交易行为,智能拦截异常操作;优化举报响应机制,设置“未成年人遭受诈骗”优先处理通道,全力保障未成年人权益。

数字时代,守护未成年人成长面临新课题。期待各方共同发力,让那些伸向孩子们的黑暗之手无处遁形,助未成年人在数字世界中自由翱翔。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斩断伸向孩子的诈骗之手

2025年04月23日 06:42   来源:人民日报   陆凡冰

近期,山东菏泽一名9岁男孩玩网游“蛋仔派对”时,因轻信游戏好友能赠送游戏皮肤被骗5万多元。

冒充游戏客服骗取钱财,假扮明星发福利诱导转账,伪装警察恐吓逼迫……这些骗局利用未成年人对游戏的喜爱、对偶像的崇拜、对社会现实认识的不足,精心设计陷阱,让缺乏判断力的孩子坠入圈套。对任何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行为,公安部门都要坚决打击,从源头上斩断伸向孩子的黑暗之手。

未成年人被骗,原因很多。孩子们心智尚未成熟,对金钱也没有清晰概念,很容易因诈骗话术而恐慌。有的未成年人在犯错时不敢第一时间告诉父母,家长对数字设备的监管缺位,平台对内容的审查存在漏洞,这些都在无形中为诈骗分子打开方便之门。

未成年人被骗,不仅遭受财产损失,还容易自责、恐惧。这种精神内耗会带来社交障碍,影响健康成长。保护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多方合力,筑牢反诈防线。

家长是第一道防线。父母长辈要保管好支付密码,谨慎使用“免密支付”功能;要加强对孩子使用网络情况的监督,了解他们的网络行为,并帮助他们提高防范意识。监管之外,亲子间还应建立信任关系、相互理解体谅,给孩子适当的容错空间,形成包容温馨的家庭氛围。这样,孩子一旦遇到诈骗敢于第一时间向父母求助,不会因担心被责骂而选择隐瞒,留下止损、报警的时间窗口,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社会各方的应对措施也要跟上。学校应开设防诈课程,邀请公安部门定期举办“反诈宣传进校园”活动,告知孩子们有哪些新型诈骗套路,教会他们如何识别、防范,倘若遭遇诈骗该如何应对。同时,网络管理部门要强制平台落实未成年人防沉迷与交易验证责任。

游戏、社交等线上平台要建设和完善青少年模式,对免费领取游戏道具等涉诈内容严格审查;可开发智能风险识别系统,基于大数据实时分析交易行为,智能拦截异常操作;优化举报响应机制,设置“未成年人遭受诈骗”优先处理通道,全力保障未成年人权益。

数字时代,守护未成年人成长面临新课题。期待各方共同发力,让那些伸向孩子们的黑暗之手无处遁形,助未成年人在数字世界中自由翱翔。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