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的托育服务,事关千家万户,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配套支持措施,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等也屡被提及。然而,《半月谈》记者近期采访发现,当前多地普惠托育发展遭遇尴尬:一方面,许多家长有强烈的送托需求,却找不到合适托位;另一方面,不少建好的托育机构乏人问津,面临招生难题。
普惠托育服务“冰火两重天”,折射出托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这种供需错配,根源是供给难接“地气”。时下,托育服务仍以标准化、集中化的机构模式为主,有的价格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能力,动辄占去家长一半工资;有的选址偏离人口密集区,与上班族通勤路线也鲜有交集;更有甚者,盲目追求硬件达标却忽视师资培育、安全管理等软实力,让家长不敢放心将孩子托付其中。
托育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需求,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实际,需综合考量经济性、便利性、安全性,把服务办在群众身边,构建起“小快灵”的托育服务生态。
一方面,要打破资源壁垒,以灵活方式织密服务网络。依托幼儿园、社区闲置空间、企业园区等现有资源,设立更多“嵌入式”托育点,将服务半径压缩至“家门口”;探索“园区托育”“楼宇托育”等创新模式,精准对接双职工家庭需求。另一方面,不妨以政策杠杆撬动市场活力,通过差异化补贴机制,既对入托家庭实施阶梯式补助,降低经济门槛,又对机构给予房租减免、人才培训等支持,形成“政府补一点、市场让一点、家庭出一点” 的成本分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