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点燃文旅消费热点,同时线上线下出现了大量有关文物古迹的讲解内容。然而,一些“假俗乱”的讲解内容,不仅没有阐释好文化遗产价值,还对大众的是非观、价值观、历史观等造成不良引导,短视频平台更成为此类内容的“重灾区”。文博讲解“假俗乱”,折射出当前文旅融合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据《半月谈》报道)
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博物馆、文化遗产地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新选择。然而,在这股热潮中,一些“假俗乱”的讲解内容却如杂草般蔓延生长,从野史八卦到低俗猎奇,从夸大财富权力的媚俗解读到渲染迷信的荒诞言论,这些内容未能正确阐释文化遗产的价值,而是潜移默化扭曲着大众的历史认知和文化品位。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守护文化传播的正确方向。
“假俗乱”讲解的泛滥,折射出当前文化传播中的深层矛盾。一方面,公众对高质量文化内容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专业讲解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在供需失衡的夹缝中,一些自媒体和导游为博眼球、赚流量,不惜编造离奇故事、渲染低俗内容,将严肃的历史文化解构为浅薄的娱乐消遣。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内容往往披着“知识传播”的外衣,通过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广泛传播,对大众尤其是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群体造成尤为恶劣的影响。
治理“假俗乱”讲解,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综合治理体系。首要任务是建立文博讲解的准入门槛和专业标准,将文化遗产讲解与普通景区导游区分开来,确保传播者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同时,文博机构应当主动作为,通过增加官方讲解场次、开放专业素材库、培养志愿讲解队伍等方式,扩大优质内容的供给。对于短视频平台这一“假俗乱”讲解的“重灾区”,则应强化平台责任,建立专业审核机制,对传播错误历史观的内容及时纠偏。